【地评线】听·见丨放春假,其实不只是放假
2025-03-26 19:22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春风过处,万物复苏。最近,多所学校“放春假”的新闻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实名羡慕”。

湖北利川市中小学将放春假2天,与清明假期相加,可连休5天;浙江杭州市多个城区也发布了2025年春假时间安排,有的春假连上“五一”假期,最多能放9天。不仅是中小学,高校也不甘落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打破传统校历,在4月下旬增设春假,鼓励学生放下课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解锁社会大课堂。

从中小学到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春假队伍,背后有着多重动能的叠加。

春秋假其实也不算新鲜事。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便已对中小学的春、秋假期作出了说明。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点中小学春秋假,无疑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开启大众幸福感与消费新动能的双向奔赴。

中小学增设春秋假,政策指向也很明确。春季气候宜人,本就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春季的充足睡眠有利于孩子骨骼生长,春假恰能给孩子们喘息、成长之机,还能鼓励他们走出校园、亲近自然,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从提升旅游体验的视角看,春假的设置也颇具现实意义。各地高校、中小学灵活设置春秋假,不仅能有效分流寒暑假热门景区的客流压力,破解假日经济“潮汐效应”痛点,更能促进旅游市场在不同时段均衡发展,助力各地提振消费。

但公众的担心也显而易见:孩子放春秋假,父母能不能同步休假?如果家长没有假期,既难安排亲子出游,又担忧孩子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最终很有可能形成新的负担。还有来自升学带来的压力,让春秋假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也有“耽误学习”“打乱节奏”的顾虑。此外,还有城乡差异、社会服务供给的差异等等。尽管国家层面早已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安排,但时至今日,学校放春假的新闻依旧连续“霸占”热搜,也说明了春秋假在实践层面仍面临很多现实堵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中小学春秋假被放在“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一节,和“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等并列,显然也是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放不放假不是学校的独角戏。破解困局,需要构建系统性制度支撑。春秋假只有成为整体性的社会安排,与带薪休假、弹性错峰休假等齿轮同步转动,才能真正撬动旅游消费的提升。

再回头看,为什么春秋假会引发共鸣?背后传递的不仅是多放几天假的暖意,更有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从“农忙假”到“春秋假”,再到鼓励安排错峰休假,当教育者开始用草木生长的眼光看待育人事业,当政策制定者愿意在制度中留存季节的温度,这场与时节同频的变革,或将在时间中沉淀出超越假期的价值。(文心衣)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