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丨大学“拆围墙”,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2025-02-21 16:37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轶文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走,到隔壁学校去上课!”这个曾经听着有点“不靠谱”的事,如今也妥妥的“靠谱”了起来。2025春季学期即将开始,湖南长沙三所高校的学子遇上了“新鲜事”——去“隔壁校”听课,也算学分啦!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点赞并感慨:“考了一所大学,等于上了三所大学。”众多学子们也是振奋不已,按捺不住一颗迫切想要开学的心。

据媒体报道,去年底,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并开展后勤共保、设施共用。三所高校将推出12门互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24门互选线下专业选修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以及4个互选微专业。

其实,高校“牵手”互选互认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近些年,在高教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也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尝试,譬如,2020年初,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就联合发布通告,宣布两校达成共识,于春季学期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且学分互认。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本校之内,学生难以接触到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去,有些学生通过“蹭课”来实现上隔壁学校“优质课程”的期望,容易产生较重的“偷感”,一不小心还可能成为“不守规矩的坏学生”。

因此,高校“牵手”,实施学分互选互认,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能够名正言顺的“去隔壁学校上课”,还可以在多元的学术氛围中去思考、去交流、去创新,同时扩大交流圈子,体验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4年,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携手,开放通识课程互选。复旦大学广播台的公号推文里,“尝鲜”的学子们这样描述“互换校园”的感受:“复旦人很有人文气质,听一门三国史课,老师展现出的那种对智识的掌控力,让他整个人都‘闪闪发光’。”“去同济上课,颠覆了我对一个‘偏理工类’学校的认识,课程节奏很紧。一想到要代表复旦学生的形象,我就不敢松懈!”

就高校而言,如此“听劝”的“拆掉围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其实这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有可能激发学校配备优质师资、打磨课程内容、精化教学方法,各校的特色课程也可以在互选平台上共同呈现、相互竞争,百花齐放,香气四溢。这样的良性局面,也推动了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进步。此外,在招生方面也可以充分体现其优势,家长们更愿意为孩子选择这种“一举多得”的学校就读。

当然,高校在“牵手”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课程资源的不均衡或许是一大障碍,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本就供不应求,本校学生尚且需要“抢课”,更何况是对外校学生开放。此外,课程同质化、跨校上课不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但无论如何,“牵手”互选互认的实施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习无止境,教育无壁垒。我们期待各高校和相关部门能够科学系统地设计学分互认实施的各个环节,让更多学子受益,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无限的创新潜能。

标签:
责编: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