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听·见︱网络平台博流量不能滥打“萌娃”牌
2025-02-17 19:3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苏心  
1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近日,某儿童网红账号发布的一则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4岁的小女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突然被旁边的男孩用脚绊倒,随即摔倒大哭。有网友评论“小男孩类似这样开玩笑已经好多次”,不少网友因此质疑某网红的家长疑似为了流量故意摆拍。

对此,某网红的母亲在账号评论区回复“上次这样没拍到,说让这个轻轻地弄,但是小孩不会是我教的”。她还向媒体表示,事后查看孩子没有受伤,她接受网友批评,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可能伤害孩子的情况。

某网红的走红源于其父母分享的视频,这些视频展现了女孩纯真可爱的笑容和率性自然的日常,类似跌倒后大哭、委屈嘟嘴、魔性大笑等表情成为某网红的招牌动作,还因此被网友们制作成了各类表情包,视频账号也迅速吸粉超过2000万。

当下,“萌娃视频”正成为收割流量的主要视频类型之一。不仅是该网红,包括因霸气走路姿势走红的广西3岁儿童,以及凭借超强的模仿能力,被称为“全网最像医生的小孩”的小女孩等等,他们都凭借天真烂漫的特质成为小“网红”,收获了大量关注与喜爱。

那么,儿童成为“网红”,孰对孰错?目前,法律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角或者参与方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拍摄发布含未成年人视频不受任何限制。家长适度“晒娃”,分享孩子日常生活,也算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凡事皆须掌握分寸,一旦被网友觉得过度“晒娃”,一味利用孩子牟利,被“讨伐”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看到,账号视频引发争议后,网上还有人分析了视频中某网红“拍摄时小手被冻得通红”“尚未入学幼儿园”等细节。对此,有媒体报道,某网红账号所属地相关部门正核实相关情况,看是否存在故意对儿童的摆拍行为。网友们提出的细节真实性有待证实,但这样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

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趣,为了提高视频引流效果,一些“网红儿童”背后的策划者,想方设法为孩子打造人设、博出位,从开通账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都有一套对应的具体方案,由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些孩子的本来面貌慢慢淹没在一个又一个短视频里。

其实,早在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就有提到,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的行为。2024年12月,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也点名部分账号炮制所谓“网红儿童”,违规引流牟利。为了牟利“啃小”,本质是在“坑小”。过早地让儿童面对镜头和公众,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甚至去迎合一些低俗的审美趣味,很有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意料的影响。

当然,随着社交媒体普及,年轻父母有晒娃的情感需求,儿童也有“触网”的权利,很多“萌娃视频”的创作者未见得就一定有“坏心思”。但如果不加节制,此类账号的经营主体迷失在了汹涌的流量里,抑或是对儿童的权益和成长环境缺乏足够重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客观上也会对儿童造成各类看不见的伤害。

儿童,始终是法律上的“不完全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个人隐私等理应得到更严格的保护。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公序良俗等角度来看,儿童出镜的短视频内容更应接受审核和把关。将儿童推向网络,平台方和账号主体要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拍摄视频要谨慎,避免儿童参与有炒作、演绎性质的内容。

期待这次事件之后,相关视频的创作者,特别是小“网红”们的父母,对孩子多一些保护和关爱,避免让孩子透支童年、沦为流量的工具人,过早卷入互联网的“名利场”。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网络遍布的社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标签:
责编: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