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门票是真的,雪是假的!”“本来是去看雪,结果你给我看棉花?”……近日,国内某地旅游景区,以棉花冒充雪花,并收取门票欺骗消费者。现场经查,情况属实,目前,旅游区已拆除假雪景并闭园整改。
新春佳节,当游客满心期待,携老扶幼前往“雪村”,看到的却是满眼棉花,这样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景区给出的回应是,此前天气预报有雪,故以“雪村”为主题在网上进行宣传。未曾想,过年期间天气和暖,雪花未至,便上演了一出“雪花变棉花”的闹剧。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景区因流量恐慌的困惑。
话说回来,虽说“天公不作美”,大雪因故“爽约”,但这些因素显然不应成为景区弄虚作假的理由,更不该是商家投机取巧的说辞。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言——“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此次“雪村无雪,棉花来凑”的闹剧,随之“消融”的是远方来客的满怀期待。若此风盛行,长此以往,“雪崩”的将是文旅业最不可缺失的诚信之基。
如今,文旅经济高歌猛进,各景区为引流纷纷使出浑身解术。在此过程中,人工造景并非不能有,但游客应享有知情权,特别是购买门票游览已属于消费行为,相关权益更应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九条也有明确规定,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所以,“雪村无雪”还要收费,这样的“图文不符”只会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放眼当下,短视频造就“流量时代”,景区自然也想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但倘若一味追求将线上流量变为线下“留量”,动起歪心思,只会滋生出更多诸如“雪村无雪”的乱象。譬如,某景区用几块镜子铺设“湖面”,拍摄出类似“天空之境”的绝美宣传照揽客;某景区最高峰的打卡点,说是飞来巨石实则是水泥搭建的空心场景,等等。这些所谓“因地制宜”的法子不仅拙劣可笑,更是浇灭了游客心向往之的热情。
众所周知,景区热不热闹,是文旅发展的具象化表现。那么,引流究竟有何良方?范例还是有不少。以今年春节为例,瓷都景德镇围绕自身特色,推出寻瓷觅茶、赏花看灯、开窑见宝等特色活动,让此处最“China”有了生动注解;在美食之都汕头,街头巷尾飘着阵阵粿香、卤鹅香,“舌尖经济”正充分释放新活力;“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春晚上的一曲《无锡景》,引多少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古运河上的灯光桨影。当然,这些文旅景点走红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探寻内里,真诚和热情是共通之处,或许也正是“流量密码”所在。
春节旅游高峰已过,文旅景区如何克服“流量恐慌”,奔赴美好春天,还需充分挖掘自然馈赠与文化积淀这些“宝藏”,以真心、真情换真流量。毕竟,汹涌的流量总会褪去温度,与其追求成为“网红”,不如淬炼内功,成为“长红”。如此这般,才能将“流量”变“留量”,最终化为“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