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2月8日,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更新,不仅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更是对百姓健康诉求和食品工业发展的科学回应。有网友感叹,新国标有的放矢,又给“舌尖上的安全”加了一把锁。
新国标一经发布,迅速引起热议。该政策既有宏观指导又有细节关照,期望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使添加剂管理更贴合实际需求,让大家吃得更放心。譬如,新国标明确指明,落葵红、密蒙黄、偶氮甲酰胺等因工艺必要性不足或安全性存疑被全面禁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面包、糕点等烘焙食品中的使用被叫停,仅允许在腌渍蔬菜中以更低限量使用;针对甜味剂混合使用可能导致的累积风险,新增阿斯巴甜、安赛蜜等添加剂的转换系数,明确总量控制规……
可以看到,这些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评估、国内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行业实际需求,体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何过去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如今却被禁用?在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添加剂“从有到无”的背后,恰恰折射出安全评估与消费结构的动态博弈,这背后则是科学与社会的双重考量,也是一次精准“瘦身”。
以脱氢乙酸钠为例,其曾因广谱抑菌性和经济性被广泛用于面包、糕点。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潜在损伤,而儿童等敏感人群的风险更高。加之烘焙食品消费量激增,累积暴露风险上升,最终促使其在主流食品中被剔除。这些变化表明,添加剂的管理并非静态的“黑白名单”,而是动态权衡。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所言:“合法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不可混为一谈,科学使用是保障安全的前提。”
不过,网友的担忧可以理解,公众对添加剂的焦虑,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担心“科技与狠活”带来的全是伤害。此次标准修订,为理性讨论提供了契机,也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划清了底线,也为公众吃下了定心丸。
确实,抛开剂量来谈毒性也并不科学。例如,此前有自媒体炒作“脱氢乙酸钠致癌”,却忽视剂量与合规使用的背景;还有将合法添加剂与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混淆,加剧恐慌情绪。对此,或许需要通过科普明确,添加剂本身非“恶魔”,不必“谈添色变”,滥用或违规添加才是真凶。此次新标中所有限量均以“每日允许摄入量”为基础,正是基于更严格的安全考量。
对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既需要严格监管,也依赖科学认知。唯有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才能在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健康诉求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新国标的实施也需要监管部门的积极跟进和有效执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企业严格遵守新国标的规定,对于违规使用添加剂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风险评估模型的完善,添加剂管理将更加精准。但无论如何迭代,“风险可控、必要合理”的原则不会改变——这正是新标给予公众的最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