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你发出去了多少压岁钱?
每年春节,社交媒体上有关压岁钱的讨论持续升温。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压岁钱更是水涨船高,从10元、20元涨到数百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千元,个别还达到上万元,这不仅加重了成年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小伙伴压力山大。
压岁钱,又称“厌胜钱”“压‘祟’钱”,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过去,给的压岁钱并不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承载着长辈对晚辈“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美好祈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的形式逐渐演变为我们所熟悉的压岁红包。现如今,不少家庭也有晚辈向长辈“反向”送压岁钱的新风尚、新习俗。
但近几年,压岁钱金额日益上涨,原本承载着美好祝福的压岁钱,现实中却逐渐变了味。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把大人给“压倒了”。今年春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算了笔账,“过年回家往返路费1000元,给晚辈压岁钱5000元,给父母压岁钱2000元,给亲戚长辈送礼2000元,看电影买奶茶和零食1000元……”该视频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和讨论。类似的评论也时有出现,“发压岁钱用光了年终奖”“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等等。
越涨越高的压岁钱,不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原本寓意着祝福和好运的压岁钱,如今也成为攀比和炫富的工具。不可否认,压岁钱金额的上升,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盲目攀比属实没有必要。还容易传递出红包越大越好的错误观念,让孩子们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偏离正确轨道。
还有一些网友觉得,别人给自家孩子500元红包,再回给别人家孩子500元会不好意思,要象征性加一点,譬如600元或者800元。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压岁红包成为不少人的沉重负担,甚至演变为一种“人情债”。这种观念的形成,还是因为“面子”。然而,年味儿并不取决于有没有红包往来,而压岁钱的厚度更不是衡量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为了过度追求“面子”,而强行“打肿脸充胖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压岁钱虽然带着“钱”字,可它的核心却并非钱,而是背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前不久,广西百色市就发出倡议,建议在春节期间发放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遏制压岁钱攀比之风;而广东人“派利是”,也只讲“意头”,不比金钱,5元、10元、20元;不少年轻人也开始“整顿压岁钱”,相约只发小额红包、“互免”或以小礼物代替。看似礼更轻了,可是事实上,情意却愈发纯粹、深厚了。倘若将金钱和情意画上等号,只会徒增烦恼。也正如网友们评论的那样,“本就是图个吉利,发多发少都是一份心意”“压岁钱更重要的是代表祝福的心意”“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红包真的不重要”。
确实,过年是家人团聚、放松身心的时刻。压岁钱也好,节礼年货也罢,都不该如此沉重,也不该被比较、被审视。压岁钱更重要的意义,也并不在于物质的给予,而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压岁钱的流动和良性互动,不仅体现了亲朋好友间的关爱和祝福,还象征着家族血脉的传承和延续,更饱含着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而压岁钱的形态演变,也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让我们共同守护压岁钱的本义和美好初衷,切莫让压岁钱变为一种压力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