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春节的脚步渐行渐近,近期“反向春运”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让父母来到我的城市过年”正在成为一股新兴的风潮。在哪过年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春运期间,60周岁及以上人群的出行量同比增长了近30%,这背后或许是众多老人选择放弃传统的返乡过年,转而前往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团聚。他们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目的地则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就像有些网友们评论的那样:“正向反向都是团圆。”传统的团圆方式正在经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过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观念深入人心,抢一张火车票回家乡几乎是所有人的首选。如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以子女所在的城市为中心“反向团圆”。儿女不用为卡点买票烦恼,老人也可以与子女有更多团聚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反向春运”并非今年才有,但其流行程度和社会接受度的提升,无疑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让老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到大城市去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尽管团聚的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团圆的情感内核依旧不变。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有所属,哪里不是家乡呢?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看待团圆的方式也在悄然转变。家,不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事实上,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年变了”或“年味淡了”,而更像是一种演变和发展。在城市中,家人们一起逛集市、买年货、布置家居、吃团圆饭,年味儿同样浓郁。
而这种变化,更带来人们观念上的悄然更新与文化上的加速交融。一方面,老一辈人开始接受并支持新的过年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返乡团聚。他们愿意走进子女的生活空间,分享他们的奋斗成果;另一方面,城市也为这种新的过年方式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让不同地域的年俗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老一辈和新一代对于如何过年,在哪过年似乎逐渐形成了更多新的共识。“反向春运”的兴起,正是这种情感共识的体现。这些共识让代际之间温情互融,城乡文化彼此渗透,春节作为“团圆节”传递的情感价值愈发明显。
其实,社会对于“反向春运”的接受,也体现了人们心态的开放。正如近期热议的“年轻人不再热衷于大包小包走亲戚”一样,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春节形态的变迁。这些变化不能被误解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其实质仍是对古老文明的丰富和拓展。
老一辈人爱说:“过个好年”。朴素的话语背后,透露的是咱国人对年,对一家团聚的看重。其实,何谓过个好年?可能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我们一家团圆的渴望始终不变。无论身处何方,一家团聚就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