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一排带隔断的桌椅、几台平板电脑,一群专注答题的学生……近段时间,一种名为“AI自习室”的新型学习空间,在不少城市的校园周边悄然生长。得益于“AI”加持,此类学习空间的热度持续升温。是噱头,还是真的管用?“AI自习室”的悄然兴起,带来思考。
不妨先来探究一下“AI自习室”是啥样的。有媒体调查报道,不少“AI自习室”主打“精准诊断学习短板”“个性化强化训练”等特色,并配备了督学老师进行线下托管,这对于部分职场父母来说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AI自习室”准入门槛较低,除了配备基础智能设备外,大多聘请无教学资质的成人进行督学,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或许这也是其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不可否认,飞速发展的AI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不少行业的业态,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是。在数据算法的加持下,AI技术可以通过定量测试,快速检测出学生的知识盲区和学科薄弱点,进而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如若从这个角度来看,AI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媒体相关报道也显示,目前市面上多数“AI自习室”的“含AI量”低,所配备的智能化系统仅仅是披上了技术的华丽外衣,其内在逻辑仍是“题海战术”。这也带来疑问:这样的所谓“AI”真的能帮助学生做到查漏补缺吗?要知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自习室,学生或家长真正需要的是要“管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才行。
在AI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的当下,“AI自习室”的兴起或许有其必然性。当然,人们也会关心另一个问题,这类自习室的出现,需要哪些合规的办理流程,业务范围需要如何规定,这些也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还有媒体调查发现,还有一些自习室套着AI“马甲”开展线下培训业务。如何对此类情况加强监管,避免其变成隐形变异学科培训,也是一个问题。2023年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实施,其中针对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正如有专家所言,对于“AI自习室”这类新兴行业的监管,不仅要解决模型与技术标准、育人理念及市场运营等多方面的规范化问题,还需要教育专家、软件工程师等共同参与制定标准,并建立专项监管机制。
当然,作为家长而言,也毋需过度焦虑,除去课堂、自习室、补习班外,孩子们汲取知识的途径还有很多。以江苏南京为例,某教育片区打造的“15分钟教育圈”,将中小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左右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其中不乏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等等,让学生们在书本之外也能找寻到更多“行走的课堂”。谁能说,这些场所不是另一种学习的好去处呢。
眼下,不少地方都公布了学生寒假时间,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的假期去处做规划,或许也包含“AI自习室”这一选项。但无论是在哪个空间,以何种方式,唯有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