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针对备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一些年轻网友开始尝试通过在社交平台“哭穷”等手段反向评论,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在社交平台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算法驯化”。评论区,不少人晒出自己的心得,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通过重置账号、操控评论,清除浏览记录、使用新设备登录等方法塑造新的消费身份,不仅节省了开支,也对平台的算法逻辑发起了挑战。
这届年轻人正悄悄“反抗”大数据算法,早已有迹可循。不同人订同一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不同,多次使用同一软件后无法再领取大额度优惠券,会员订酒店反而更贵……近年来,随着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费,大数据“杀熟”手段花样翻新,愈发隐蔽复杂。
实际上,早在2018年年末,“大数据杀熟”就曾被选为当年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然而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消费痼疾。尽管算法滥用人人喊打,但在信息不对称之下,仅靠消费者个人,就连觉察到“杀熟”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取证和维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小伙伴想要“用魔法打败魔法”,与其说是对数字时代权益意识的觉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此外,这些“智斗”行为到底效果几何,恐怕仍然要打一个问号。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发布评论真能让商品变便宜吗?算法能否被轻易影响?对此,有专家就直言:“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换句话说,这些“反向驯化”的尝试即便有效,但想要根治“大数据杀熟”,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
进一步说,当年轻网友不再满足于作为数据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开始主动出击,寻求改变。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是对技术滥用的抵制,更是对安全公平透明消费环境的追求,更关键的还是要从行业规范层面,彻底堵住“大数据杀熟”的漏洞,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化定价等经营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正在开展,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这也传递出坚定整治这一乱象的信号。算法背后也是企业的价值选择,或许“随机优惠”的小聪明、小算计能够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持续蚕食消费者的信任,损害企业的形象,甚至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从另一角度看,“反向驯化算法”成为热点不失为一个提醒:“算法向善”不能仅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或是网友的“智斗”。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大数据使用的边界,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等,只有解决一系列行业痛点,才是对付“大数据杀熟”最好的办法。
从“困在算法里”到“开始反算法”,虽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应对策略,却蕴含着人们对公平、透明、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的满满期待。如何让“大数据”“算法”这些新工具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不是走向反面,确实需要重视起来了。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