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据媒体报道,最近,江苏科技大学“共享厨房”经过前期试运营,10月底开启线上预约,一个多月来,场场爆满。“共享厨房”里提供免费场地和调味料,学生可自带食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烹饪家乡特色菜的同时,也把这里当作了一个调适心情、排解压力、沟通交流的场所,令不少网友表示羡慕。
其实,这并非孤例,也有一些高校尝试过类似做法。比如,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共享厨房”里,同学们不仅可以向宿管阿姨学习实用的烹饪知识,还能一起动手感受烹饪的乐趣,这样的举措同样获得了网友们的满屏羡慕。
做饭,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看似与教育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为何这些大学里的“共享厨房”还能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好评呢?说到底,离不开“劳动教育”四个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学校普遍更加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劳动教育。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心疼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认为孩子只要心无旁骛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方面不重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进入社会后更是一时难以适应。
近年来,随着相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共享厨房”的出现正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它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劳动教育和生活技能培养的平台,不仅向在外求学的学子们传递“家”的温暖,还可以让他们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除此之外,“交流”则是另一个关键词。邀三五好友相聚一堂,亲手制作各自的家乡美食,互相交流增进感情,本就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情。大学里的“共享厨房”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美食这一媒介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友谊,同时让心情得到调适、压力得以释放。
当然,想要让“共享厨房”长久地办下去,也需要相关的保障措施到位。首先,厨房安全必须摆在首位,例如江苏科大的“共享厨房”采取无明火方式,所有烧菜或做饭都使用电磁炉,全程都有工作人员在场,为大家的安全护航。此外,相应的清洁和维护制度也都应跟上,才能为大家长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期待“共享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饭菜香气,能够温暖更多学子的心房。更希望在未来,这样充满温暖与创造力的空间能够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