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显示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5%,显示材料市场占有率达43%,均居全球第一,产值规模已占全球“半壁江山”。据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显示行业的产值规模将接近8000亿元。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中国屏”的逆袭之路,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积聚起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和底气。
从“缺芯少屏”的被动依赖,到显示面板、显示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双双登顶,产值规模逼近8000 亿元,“中国屏”完成了一场震撼全球的逆袭。这不仅是一块屏幕的崛起,更是中国科技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蜕变,其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更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与底气。
政策精准导航与政企协同,筑牢产业崛起的坚实根基。2009 年《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明确将新型显示产业列为突破重点,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建设的 8.5 代面板生产线应声落地。此后,从“十二五”规划到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接续发力,形成了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北京、合肥、成都等地的资金支持与资源集聚,更催生了政企协同的产业集群模式,让中国用较短时间完成了技术积累与产能布局,摆脱了国外企业对产业链的垄断,为“中国屏”的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这种“国家战略 + 地方联动”的发展模式,既保证了产业方向的正确性,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成为产业逆袭的关键保障。
自主创新的长期坚守与技术布局的前瞻眼光,锻造核心竞争优势。显示产业技术迭代快、投资规模大,一步踏错便可能满盘皆输。在液晶技术早期,中国企业便敏锐捕捉技术变革趋势,提前布局积累;面对LCD与OLED的技术代际更替,果断采取“双轨并行”策略,避免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十四五”期间,我国显示产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42%,京东方、TCL 华星等企业将7%以上的营收投入研发,在量子点材料、印刷显示等领域构筑起技术壁垒。更难能可贵的是,创新并未止步于终端产品,而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高世代 OLED 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功研发,偏光片、光刻胶国产替代率突破 60%,蒸镀机、曝光机市场占有率从0提升至 35%,系统性的技术突破让“中国屏”真正实现了从“组装加工”到“自主可控”的跨越。
超大规模市场与多元应用场景,为产业升级注入不竭动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国产手机的形态创新、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为显示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一块屏幕不仅是终端产品的组成部分,更成为连接多元场景的核心载体,其带动的附加值可达自身产值的4到5倍。这种“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技术突破赋能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让“中国屏”既能快速消化产能,又能在实战中迭代升级,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正如超高清视频与5G技术的融合,催生了8K电视、透明显示等新产品,让中国显示产业始终走在市场前沿。
“中国屏”的逆袭,绝非偶然的幸运,而是政策、创新、市场三方合力的必然结果。从被动“排队采购”到全球“霸屏”,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创市场”,这块屏幕承载的不仅是视觉体验的升级,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面向未来,只要继续坚守自主创新的核心,持续完善产业链韧性,“中国屏” 必将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抢占更多制高点,而中国科技也将在更多赛道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