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将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用实际行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带领人民群众满怀信心奔赴新的征程。
摸清民生冷暖,解“民意”更解“民需”。民情是民生工作的“晴雨表”、精准施策的“指南针”。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养老,看似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实则牵扯着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唯有全面掌握群众真实需求,政策制定、惠民服务才能避免偏差。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聚焦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耐住性子认真倾听,对事关人民群众柴米油盐的民生实事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坚持“小事不小看,小事不小办”,把零散的声音汇聚成系统的需求清单,抽丝剥茧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过程中的堵点,征询专家、群众意见,及时优化方案,以切实可行的处置对策,把问题解决到群众心坎上。
回应民生诉求,求“速度”更求“深度”。新征程上,民生领域仍然有许多方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差距,是积极回应、真抓实干,还是畏难推诿、逃避敷衍,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成色。多拖延一刻,群众的焦虑就多一点;先解决一步,群众的获得感就增一分,切不可将“收到”等同“做到”、“转交”等同“完成”,而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号角”,迅速实地查看、明确解决方案,对难啃的“硬骨头”及时上报,整合力量共同攻坚,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强化风险意识、培育前瞻思维,在复盘中多想一步、想深一层,探究个性问题背后的共性规律,力争从“办成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从“接诉即办”转为“事前预防”,真正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在“一事”更在“事事”。为民造福没有“休止符”,从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到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社区助餐服务……一项项民生政策、一件件民生工程,共同点亮了万家灯火。党员干部当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系统工程,增强全局意识,既紧盯当下的急事难事,把“暖民心、保底线”的民生实事做细做优做出彩,又着眼利长远、打基础,以“绵绵用力”的劲头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把民生小事置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谋划,将政策导向与群众需求、改革需求、发展需要精准匹配,以“小投入”撬动“大效益”,把为民办实事的好做法、好成效巩固成机制,实现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汇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底色。
(吴书华、朱欣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