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超5亿,说明中国已经跨过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奇点”,进入了一个全民拥抱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表明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参数规模与算法能力持续突破,智能水平提升迅猛,参数普遍已达千亿级,部分头部模型在文本和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深度推理等方面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形成“百模争鸣”的繁荣发展局面,截至 2025 年 8 月,我国累计有 538 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 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5万件,其中中国占比达61.5%,居世界第一,成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最受青年群体青睐。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无疑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最为活跃的参与者。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中,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到74.6%,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中青年、高学历群体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用户。工作中,青年们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梳理海量资讯,生成文字报告、图像图表;健身时,青年们利用手机或智能手表中嵌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开车时,智能网联汽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变得更智能,青年们的驾驶变得更轻松。从高效工作,到健康管理,再到便捷出行,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代青年的“数字伙伴”。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迅速普及应用。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领域专用模型,推进垂直领域应用是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特色。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同时突出应用导向,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比如,在工业领域,中国广核集团推出的“锦书”核工业语言大模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化工大模型、中工互联公司的“智工”大模型,以及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的“GeoGPT”地质大模型,提升了工业领域的智能化水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行业领域不断融合,打造了“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产业新格局,加快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智能化升级,促进了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不断转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日千里,加速迭代、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方面要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本身更强,另一方面要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惠及万千大众,同时还要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培育安全、可靠、公平、透明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生态,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