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家国同庆。当国庆与中秋美好相遇,文旅经济在秋日便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据统计,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累计达到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
“流动的中国”有力带动文旅产业升温。假期前四天,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具体到地方,文旅市场的“热力值”更是一路走高:徐州假期前4天,28家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0.8万人次,同比增长27.8%;南京5天接待游客超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4%;“苏超”引爆夜经济,“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潮,“票根经济”进一步撬动“体育+文旅”新业态……一串串上升的数字,不仅是流动的客流,更是消费生态持续培育和形成。
培育消费生态,关键在于供给紧跟需求。南京把演唱会办成“主题乐园”,从午后畅嗨到夜晚,歌迷凭票根还能半价游景区;连云港月牙岛为石头披上“彩虹外衣”,打造的“多巴胺石头王国”成了网红打卡地;盐城黄海森林以水杉为证举办婚礼,浪漫氛围直接拉满;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主打“家门口的远方”,磨豆腐、玩帆船、看无人机表演一站式搞定……假日里,各地精准捕捉年轻人喜好,推出特色“新玩法”,让沉浸式体验感持续升温。体验做精,服务做细,江苏各地“实力宠粉”,换来游客“用脚投票”,这也成为“超长假期”消费活力充沛的关键所在。这也提示我们,解锁消费新蓝海,文旅“如何打开”是关键。
国庆长假年年过,今年风景格外新。“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电影去旅行”成为新潮流,“文旅+”百花齐放,展现新特色。以江苏为例,“音乐+旅游”“体育+文旅”“配镜+市集”“生态+科技”多元混搭,令人耳目一新。正如南京将演唱会升级为“乐园模式”,融合音乐、艺术、互动、美食与科技,打造出可玩可感的户外畅玩空间;扬州精心营造古法体验、低空科技、运动竞技等场景,让市民在“家门口”实现微度假新风尚……不断“上新”的文旅场景,不仅为假日消费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冲刺四季度经济增添了信心与动力。各地应持续创新实践,稳驾消费“马车”,让假日经济的“红火劲儿”延续下去,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跑好关键一程,也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新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拓展,好的消费体验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共同创造、共同呵护。游客有了好心情,自然会产生更多消费。只有服务向优、品质过硬、场景有新意、游玩有特色,消费者自然会奔赴而来、产生更多消费。这深刻启示我们:如今的促进消费,不能只靠价格优惠,更要靠场景营造与体验升级,如通过推动“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挖掘乡村消费潜力,打造更多“承载欢笑的时空”等,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赢得主动,继而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坚实而持久的动力。
假日消费,是观察一个地方服务能力、经济活力与开放程度的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短期数据的“飘红”,更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让“假日火爆”转为“长期兴旺”,还需在常态化创新、精细化服务、多元化融合上持续下功夫。唯有此,消费的“烟火气”才能燃得更旺,经济的“增长极”才能愈发坚实。(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