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的脚步踏入江苏,江河湖海间的青春故事正生动诠释:青年与山河的相遇,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成长。从盐碱地的林海接力到跨江协作的产业创新,青春的笔触正为这片土地勾勒出最鲜活的时代肌理。
青春是生态治理的“接力棒”,让绿水青山有了传承的温度。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代人的冲刺,而是代代相传的马拉松。在盐城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林三代”王陈诚们接过前辈的铁锹,从协助游客购票的“森林管家”做起,守护着6.8万亩的“绿色穹顶”。这片曾“白茅走尘沙”的盐碱地,正是在“林一代”拓荒、“林二代”转型、“林三代”传承中,实现了森林覆盖率超90%、2024年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的蝶变。句容的治水实践同样见证青春力量,30年间青年建设者扎根赤山湖,通过小流域治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让昔日“水患”之地成为滋养民生的“水惠”家园,这种代际接力让生态保护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实景。
青春是产业创新的“催化剂”,让协同发展迸发澎湃动能。新时代的青春答卷,写在打破壁垒的协作中,更写在科技赋能的突破里。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青年建设者们,从2003年启动至今,二十二载耕耘,从一片滩涂发展为开票销售额超800亿元的先进制造基地,将跨江联动的“大写意”细化为产业发展的“工笔画”,为长三角与大湾区的产业协作提供了鲜活范本。在常州合成生物产业园,青年科研团队深耕基因编辑、DNA合成等前沿领域,用自主核心技术为粮食安全和“卡脖子”突破注入青春动能,向世界递出“中国生物制造”新名片。这种创新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工程,彰显着青年以“一域之力”服务“全局之需”的担当。
青春是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让山河肌理藏起动人故事。城市的灵魂藏在肌理之中,而青春力量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生。南京高校学子深入六合乡村,解码“生态+文旅”的融合密码,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湿地科普激活农产品销售链,让“后备箱经济”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纽带。国庆期间走红的“跟着剧集游江苏”活动中,青年文旅从业者深挖城市故事,让苏州园林的飞檐、连云港的山海都成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更有鼓楼实验中学的青少年以徒步践行“青春仪式”,在丈量土地中读懂家国情怀,让文化传承在行走中生生不息。
从盐城滩涂的候鸟翔集到泰州“幸福水天堂”的碧波荡漾,再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市集,青春的身影始终与山河同频。这些实践印证着: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生态保护的长远事业、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当更多青年以行动作答,万里山河的新画卷必将在接续奋斗中愈发壮美。(唐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