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紫金e评:“苏韵伊情” 润天山,这份情谊深厚绵长
2025-09-25 11:2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周军  
1

金秋时节,新疆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岁月如歌,谱写出一曲曲创业奋斗的壮歌。在新疆壮丽的篇章中,“苏韵伊情”润天山同样光彩夺目。自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和兵团四师、七师以来,江苏统筹推进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文化润心、民族交融五大工程,累计投入援疆资金63.53亿元、实施项目401个,让“双向协作、全域协作、战略协作”的援疆实践结出累累硕果。这份成绩单,不仅展现了东西部协作的显著成就,更谱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发展动能更可持续。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产业援疆成为对口支援的“主引擎”。江苏始终坚持“就业优先”策略,通过打造援伊产业园区、推动“疆外转移”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以前总担心离家远照顾不了老人孩子,现在在县城的纺织厂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活儿不累还稳定,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从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的女工笑容,到霍尔果斯“苏品苏货”的热闹场景,产业引导工程既解决了就业民生问题,也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江苏援伊的产业引导工程,把视角放得更长远,真正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动能更持久、民生底色更鲜亮。

从“授鱼”到“授渔”,民生福祉更加暖心。援疆工作千头万绪,增进新疆儿女民生福祉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要落实到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上。不论是江苏援伊创建的“苏医生在行动”服务品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伊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江苏水平”的医疗服务;还是下力气构建“全链条”教育援疆体系,帮助边疆学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江苏情系新疆,从老百姓最关切的就医、就学等角度找准切口,“深掘一口井”,让援疆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温暖到百姓心坎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苏还通过干部培训、“小组团”援疆等方式,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这种既重“硬件”投入、更重“软实力”提升的援建思路,赋能伊犁州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交往”到“交心”,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对口支援的过程,不仅是地域间的牵手协作,更是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江苏荷花奖舞剧《朱自清》的“背影”片段登上伊犁州大剧院,这是江苏援伊“文艺五进”活动的生动缩影。一段时间内,560多名江苏艺术家带着精心打磨的作品走进伊犁,将680多场文化盛宴送到剧院、社区、校园、边防和景区。文化阵地是“润心”的实体载体。江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和带动作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巧妙融入苏伊文化元素,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文化可感可触、直抵心灵、启润心智。如今,“万里鸿雁传真情”让20多万名青少年心手相牵;“文艺五进”活动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浸润人心。“苏韵伊情”,一步一足迹,越走越坚实,这些行动有力推动着“青少年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良性循环,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苏韵伊情”,久久为功。江苏援伊,在天山北麓播撒下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期待江苏未来的援疆工作继续聚焦发展所需,聚合自身所能,更好提质增效,让天山与长江的情谊更加深厚绵长。(周军)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