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
2025-09-22 11:32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办公用房不足部分主要通过内部腾挪、统筹调剂解决;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保障……我省各地从严从简、精打细算,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螺栓,明确“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的鲜明导向。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铭记。1948年春,淮北解放区因战争和连年大水的双重重创,财政陷入极度困难。淮北地委、专署、交通局等一致决定一天改吃两顿饭。同时,为减少人民负担、不浪费民力,地委直属机关组织干部、杂务人员自己向灾区运公粮。正是面对艰苦环境,我们党“自己少吃一顿,先保障灾区人民吃上饭”,宁愿自己过紧日子,也要努力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才能成功化解一个个困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已成过去。有人认为,没必要再过紧日子,将过“紧日子”等同于过“苦日子”。这种观念亟须纠正。新时代以来,我们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楼堂馆所的豪华”等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应当清醒认识到,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哪来今天宽裕祥和的幸福生活?无论何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少,要办的大事难事还有很多,决不能大手大脚、肆意挥霍。越是面对变局,越要坚守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党政机关越要带头把紧日子过实、过好。

有人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同群众过好日子对立起来,这是弄错了“紧”的方向。真正过紧日子,“紧”的是不必要的开支,是那些虚浮无效、铺张浪费的投入。严控“三公”经费,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是为了把更多资金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民生事业上来。过紧日子,不是一律从紧,而是通过科学安排与合理运用资金,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让群众的好日子过得更美好、更持久。前段时间,浙江象山县政府因“大门简陋”登上热搜。作为全国百强县的象山县,政府的大门却简陋狭小,朴素的机关门头,恰恰是校正政绩观、带头过紧日子、把资金花在刀刃上的具象化显现。

党政机关多节约一分钱,就可以在民生领域多投入一分钱,就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办实事、惠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为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幼儿园、提升老人“幸福指数”、实施5.6万户城中村改造……今年我省12类45项民生实事正在各地有序落地,部分已超前完成。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既是传承优良传统的政治自觉,更是应对挑战、推动发展的务实之举。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用精打细算的智慧厚植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好日子更加有滋有味,这正是过紧日子的最终目的。(杨 丽)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