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墨汁落入清水,便会迅速扩散、污及整池,群众身边如有不正之风也是如此。盖章审批看“人情关系”未制止,便有人效仿“靠关系办事”;证明开具设“额外门槛”不纠正,便有人跟风“多设卡才显权威”……“一滴墨”的注入,让“个体失范”恶性传导为“群体跟风”,不仅扰乱基层治理秩序,更会松弛党群信任纽带。各级党组织在巩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时,更要在“墨滴”欲落时净化,于“清水”未浊时防范,以优良作风守住群众身边的清朗风气。
“滴墨染池”的根源,在于“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与“从众避险”的惯性思维。若制度约束未能贯穿“最后一公里”,“第一滴墨”便有扩散空间;问责标准缺乏“清晰界定”,“跟风染墨”便存侥幸余地。少数个体以“别人能做我也能做”降低心理负担,用“跟着走不吃亏”抵消问责顾虑。此类心态层层传递,“滴墨”便从偶然行为变成普遍现象,把“优亲厚友”当作“人之常情”,将“推诿扯皮”视为“自保之道”。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实为侵蚀执政根基的“大隐患”,悄然累积间,损害的不仅是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必须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各级党组织要用制度刚性筑牢屏障,建立全流程公开机制,明晰民生事项的办事流程和标准,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该做的如何做”、“不该做的做了会怎样”,切实把纪律规矩立在前面。在此基础上,要充分激活群众力量,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党群同心涵养生态,清正风气自然会充盈盎然。
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看似“滴墨”小事,实则关乎民心向背。整治这类“微腐败”,要杜绝“一阵风”的运动式治理,而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唯有以“零容忍”态度常抓不懈,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让“墨滴”落不下、“墨渍”散不了,基层政治生态的“一池清水”方能长久澄澈,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在清风正气中愈发牢固。
(路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