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招待会,介绍纪念活动最新筹备进展。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回首峥嵘岁月,从卢沟桥上的一声枪响到天安门广场的红旗高扬,从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指引着我们砥砺奋进、书写荣光。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上,党员干部应当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切实做到以忠诚立心、气节立身,用担当破局、实干开路,接续书写薪火相传的奋斗篇章。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内化于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在抗战时期,正是爱国情怀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让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些百年以来从未有的新气象,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空前觉醒,从而筑起了抗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作为时代先锋,党员干部肩负着服务人民、引领发展的重任,更应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厚重的党史记忆里、在不变的初心使命中涵养爱国爱民之情,从而自觉将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时刻听党话、跟党走,永远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让爱国情怀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让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自觉。在民族危亡之际,“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全体同胞挺起民族脊梁,杨靖宇以草根棉絮果腹血战雪原,赵一曼坚贞不屈痛斥敌寇慷慨赴死,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至弹尽粮绝视死如归跳下悬崖,他们以生命书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14年抗战艰苦卓绝又极为壮烈,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在抗战英雄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一代代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内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这也要求党员干部永葆崇高气节,不断磨砺意志品质,使之成为抵御一切诱惑、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从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引领行动。为夺取抗战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顽强抗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铁骨铮铮,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步入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没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加需要斗争、需要担当。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股拼劲和闯劲,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在更大格局下去思考、比较和推动,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见微知著能力,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一线去,练就破解难题的硬功夫、真本领,真正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接续奋斗。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山河的决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必胜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那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复兴伟业如万里征程,既需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亦需绵绵用力、润物无声。党员干部要重实干打基础,全心解决医疗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落实基层治理等便民利民实事,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群众不认可不罢休,把负责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要强担当利长远,保持推动工作的恒心和毅力,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过程中,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作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火炬,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蔡俊杰、王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