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8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既是民族记忆的深沉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奋进号角。广大党员干部当赓续好伟大抗战精神,以党旗所指作为行动所向,以必胜信念凝聚前行力量,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当好忠实传承者,以信仰使命为“精神坐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千千万万名共产党人秉持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信念抗击外侮,用生命守护山河尊严和历史真相,以血肉之躯深刻诠释不屈脊梁与人性光辉。回望来时路,不是为了沉溺仇恨,而是对初心使命再叩问、再砥砺,党员干部须从先辈事迹中感受“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忠诚本色,主动将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大我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为民情怀。历史可以在荧幕上重映,但悲剧决不能在现实中重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牢记“落后就会挨打”的经验教训,常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中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当好大力弘扬者,以顽强斗争为“开路利刃”。“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尽管新时代的斗争对象、内容和形式随着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始终需要。党员干部要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抛弃“过太平日子”、不用斗争等不切实际的幻想,时刻保持斗争锐气,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既善用伟大斗争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照耀征途,更与本时代新鲜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坚持因地制宜、变中求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在原则上寸步不让,又在策略上灵活机动,以更多务实管用的新办法、顺时应势的新招数疏通堵点、破解难题,实现斗争过程和斗争效果相统一。
当好积极践行者,以团结奋斗为“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四万万人齐蹈厉”所蕴含的团结伟力,穿越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跨越和平建设时期的伟大实践,始终是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行稳致远的坚实支撑。始终以群众满意为“锚点”,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到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的地方深入调研、听取意见,拿出真招硬招攻坚难点痛点,把为民解忧的点滴小事变成有口皆碑的暖心实事,让双向奔赴在一次次“把群众放在心上”的行动中夯实基础。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土方子”里淘“金点子”,从“民间智慧”里探索破题之钥,推动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让伟大抗战精神焕发时代之光。
(魏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