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8月1日公布,旨在引导医务人员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早在1988年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就把救死扶伤、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为患者保守秘密、互学互尊、严谨求实作为医德规范,要求各医疗单位都必须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此次印发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明确了医务人员医德建设的“任务书”与“路线图”,对于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融入日常的操守。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未婚,但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对待病人极度耐心细致,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常常自掏腰包为贫困产妇支付费用。裘法祖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他对待病人如同亲人,手术时力求精准微创,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痛苦。顾方舟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为了验证疫苗安全性,他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孩子首先试用。他们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深切敬畏,为广大医务人员树立了光辉典范。
医德具有时代性,随着医学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常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当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生数增至3.6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看病就医更方便、医药负担更轻了、健康管理更贴心,成为很多城乡居民的切身感受。新时代,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医学技术快速革新、公众健康需求不断变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内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特质,对其职业伦理的要求也呈现出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向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向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转变、向社会共治的角色转变、向高线引领的标准提升的趋势。
医德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新版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从坚定政治方向、爱国遵纪守法、弘扬崇高精神、主动担当作为、爱岗敬业钻研、恪守伦理规范、坚持作风正派、共建和谐关系、坚守诚信原则、践行廉洁自律等十个方面作出部署,构建起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四梁八柱”。根据准则,医务人员需遵守医学伦理要求,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自觉维护行业形象;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维护正常良好的师生关系。
医德兴,则医风正,则民心安。广大医务人员要坚持以德铸魂,明大德、守初心,遵医德、护健康,守公德、勇担当,严私德、守底线,守住医乃仁术本真,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