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下达进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继续将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支出优先领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
“半年报”不仅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是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答卷。
真金白银投入,提升民生温度。翻开上半年财政账本,民生领域 “加法” 做得醒目: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医疗保障相关补助资金5522亿元……这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的坚实行动,民生政策正转化为亿万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增量。
真招实招频出,夯实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6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8%。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去年同期持平。金融助企力度加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国企一次性增人增资、增加“好房子”供给等延续实施……一项项彰显温度和关怀的实招硬招,让民生之本得以不断夯实。深圳毕业生陈露夏从“落脚”到“立业”的无缝衔接,折射出政策温度对青年群体的强力托举。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不仅拓展了就业“蓄水池”,更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增进民生福祉,擦亮发展底色。腰包鼓了,消费才有底气。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 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收入预期向好,直接点燃消费热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体育用品、金银珠宝等部分升级类消费增速加快。当重庆青年因就业补贴而扎根家乡,河南老人因养老金发放而安享晚年,北京家庭因托育降费而减轻负担。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和持久动力。
民生冷暖系发展,枝叶关情总相宜。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中国经济穿越风雨、行稳致远的深厚底气。当“幼有所育”到“弱有所扶”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民生投入所激发的消费活力、市场信心与社会凝聚力,必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更持久的动能。(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