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管理提示,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倾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抗战题材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传播迅速的特点,本应成为传递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作品剑走偏锋,用“低级红”“高级黑”的荒诞套路博取流量,将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简化为离奇闹剧。国家广电总局及时发布管理提示,为这股歪风敲响警钟:抗战历史不容娱乐化消费,民族精神更经不起丝毫消解。
“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抗日神剧”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微短剧中的 “悬浮设定”“幼稚剧情”正在重蹈覆辙。这些作品看似“弘扬正能量”,实则用夸张到失真的情节解构历史:有的让主角凭借“超能力”轻松碾压敌人,把残酷战争变成个人英雄秀;有的用戏谑口吻调侃侵略者,将民族苦难降格为廉价笑料。这种 “低级红”看似立场正确,却因脱离历史真实而沦为空洞的口号;而“高级黑”则更具隐蔽性,通过歪曲细节、矮化英雄等方式,悄悄消解抗战历史的严肃性。对于历史认知尚浅的青少年而言,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很容易形成“战争很轻松”“英雄很浮夸”的错误认知,进而模糊对历史苦难的感知。
深究乱象根源,流量至上的创作逻辑难辞其咎。在点击率、播放量的裹挟下,部分创作者将历史视为可以随意揉捏的面团,为了迎合猎奇心理,不惜违背史实编织离奇剧情。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团队缺乏对历史的基本敬畏,既不愿沉下心挖掘真实史料,又无力用细腻笔触展现历史的厚重,只能靠感官刺激走捷径。这种创作态度,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更是对无数先烈的背叛。 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的战士,那些在沦陷区忍辱负重的百姓,他们的牺牲与抗争,绝不是供人博眼球的素材。
抗战历史之所以震撼人心,恰恰在于那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是地道里煤油灯摇曳的微光,是战士们缝补多次的军装,是母亲目送儿子上战场时强忍的泪水。这些 “小切口” 里藏着历史的温度,能让观众真切触摸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不是靠宏大叙事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真实的经历,让伟大的抗战精神自然流淌。就像《鸡毛信》里的海娃,用孩子气地执着勇敢完成任务,比任何“神化”的英雄都更能打动人心;《地道战》里村民们的智慧与团结,比离奇的“战术”更能展现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晰的历史认知。广电总局的管理提示,既是约束也是指引:创作者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在史料考证上多下功夫,在人物塑造上多用真情,让每一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让每一个角色都立得住脚;平台方应筑牢审核防线,把好内容关口,拒绝为“流量神剧”提供传播土壤;而观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对违背历史的作品坚决说 “不”。唯有如此,抗战微短剧才能摆脱 “低级红”“高级黑” 的泥沼,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80年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赢得了正义的胜利;8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用真诚的创作守护这段历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负责。只有铭记历史的艰辛,才能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步履坚定。(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