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旅游专列追寻“诗与远方”,到博物馆“打卡”心仪展览,在特色演出中感受文化魅力……进入7月以来,夏日文旅消费热潮涌动,避暑游、研学游等持续火热,新玩法、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带动消费的新引擎。
当前暑热正盛,暑期文旅市场的热度比天气更“燃”。从贵州乌江寨篝火旁的 “万人打跳夜”,到北京长城脚下的星空研学;从绍兴三味书屋书桌上的“早”字,到成都锦江巴士上的“城市说书人”,这个夏天,“文化味”正成为激活旅游消费的核心引擎,让万千游客在山水之间触摸历史温度,在玩乐之中感受文明脉动。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风景+故事” 拼接,而是一场深度的化学反应。贵州乌江寨将少数民族围火踏歌的传统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派对,白天的非遗手工艺体验与夜晚的无人机烟花秀形成时空对话,让游客既带走了手作纪念品,更留下了 “唱民歌、蹦苗迪” 的独特记忆。这种 “传统活化” 的创新,正是文化赋能旅游的生动注脚——当古老民俗遇上现代表达,便能碰撞出跨越年龄层的吸引力。
研学游的走红,更印证了文化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北京推出的 “科技与科学实践启蒙”线路、杭州良渚的“文化+科技”研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场景。正如绍兴研学团的孩子所言,亲眼见到三味书屋的“早”字,远比课本描述更震撼。这种“行走的课堂”,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既满足了家长对 “寓教于乐”的需求,又为年轻小伙伴们埋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文化味的渗透,让旅游消费场景不断延伸。成都锦江区的 “夜游锦江观光巴士”,将讲解员变成 “城市说书人”,让夜景游览多了历史纵深;湖北孝昌县的摸鱼争霸赛与 “村晚”,把农耕文化转化为田园狂欢;江西婺源的漂流项目,因徽派建筑背景而更显韵味。这些创新证明,当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旅游便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成为深度参与的生活体验。
游客既要美丽风景,也要触及“景观之上的生活”。这个暑期,从县域城镇到美丽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正在改写旅游地图。那些曾经被忽略的非遗技艺、民俗故事、历史传说,如今都成了吸引游客的“硬通货”。这背后,是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渴望与目的地建立更深层的文化连接。
自然之美是旅游的底色,文化之韵是旅游的灵魂。如今文旅市场的火热不是偶然,而是文化魅力的必然绽放。当更多地方能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文化味真正融入旅游血脉,中国旅游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