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强调要“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不仅是对山西一域的精准把脉,更是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标注了战略航向。
资源型地区曾以“资源红利”托起国家发展的脊梁,却也深陷“资源依赖”的困境。传统产业步履蹒跚,发展动能青黄不接——这正是转型升级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转化”二字,成为破局关键。但转化绝非简单贩卖资源,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资源价值跃升。阳泉阀门等传统企业转型实践揭示:当钢铁洪流融入数字基因,当老厂房嫁接智能产线,沉睡的生产力便能焕发新生机。
然而,转型绝非坦途。其痛在于“破”与“立”的辩证挑战。
破“依赖之茧”,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跳出“挖煤卖煤”的舒适区。但“破”不等于“弃”,正如总书记所指引——需重新审视资源禀赋。煤炭不仅是燃料,更是新材料之源;矿产不单是初级产品,更可延伸为高端制造的基础。
立“多元之柱”,在“双碳”目标下,转型需“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扛牢电煤保供的政治责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命线;另一方面,以资源积累反哺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赛道,培育“非煤增长极”。
承“转型之重”,转型是一场系统性远征。它考验地方能否科学定位自身坐标,能否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人才引育、绿色低碳”多元条件协同发力。
资源型转型,本质是一场发展哲学的深刻革命。它要求我们超越“靠山吃山”的线性思维,拥抱“点石成金”的创新逻辑。当科技创新为传统资源注入“智慧之魂”,当产业链从“粗黑重”迈向“高精尖”,丰饶地下的宝藏才能真正化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地上金山。
前路虽艰,曙光已现。唯有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以系统思维破解转型方程式,资源型地区方能激活蛰伏的发展势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新篇章。(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