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招聘会的展台从传统场馆搬进火车站,当“下车找工作”“简历不出站”成为现实,一场关于就业服务的创新实践正在各地火车站“火热上演”,为我国稳就业、促发展注入新动能。
眼下,这场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招聘的时空壁垒,更通过精准对接、服务升级、模式创新,构建起“出站即入职”的高效通道,不仅让求职者与企业在流动中实现“双向奔赴”,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企业“破圈”,从“守株待兔”到“广纳贤才”的效率跃升。对企业而言,火车站招聘会是突破人才瓶颈的“金钥匙”。传统招聘模式下,企业常困守于特定场馆“等客上门”,人才来源单一、匹配度低。而火车站的巨大人流量,为企业打开了“广纳贤才”的窗口。火车站前的“广撒网”,让企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求职者,更通过即时沟通提升了招工效率。更重要的是,火车站作为城市“第一窗口”,企业在此设展位,无形中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主动靠近。“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正是创新招聘模式带来的核心价值。
客流“变现”,从“交通枢纽”到“人才磁场”的场景革命。火车站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就业服务的“黄金地段”。那些往来列车经过劳务输出省份的车站,是外来务工人员踏入新城市的第一站;周边园区密布、高校众多的车站,吸引着大量年轻求职者;产城站一体布局的车站,更具备产业与人才对接的天然优势。例如,杭州西站依托“产城站融合”优势,吸引大批科创人才;南昌西站巧借大型活动人流,精准推送岗位。“追着客流设岗位”的思路,将交通枢纽的“流量”转化为人才对接的“留量”。未来,招聘会走进火车站,还可以基于客流特征的动态调整,让招聘会从“一场活动”升级为“持续生态”,最大程度释放了交通枢纽的就业服务潜能。
服务“升级”,从“粗放匹配”到“精准对接”的民生温度。火车站招聘会持续“上新”,绝非简单的“摆摊设点”,其内核是服务的精细化与精准化。例如,南昌西站招聘现场摆放拌粉、白糖糕等地方美食,发放“洪城打卡地图”,让求职者在品尝地域风味的同时,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杭州西站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休憩办公服务,甚至可办理人才落户业务,将“求职驿站”升级为“城市服务站”,城市递给人才的“暖心名片”,让就业服务从“物理对接”升华为“情感联结”。
小车站,大民生。火车站里的招聘会,用创新回答了时代之问,用温度凝聚了民生之力。想方设法谋就业,勇于突破、精准施策,就能在流动中激活就业“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趟火车站里的“职通车”,值得更多期待。(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