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效率,在新技术加持下提升百倍!”近日,喜讯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实验室传出。而在3个月前,研发团队还困守实验室,在产业化门槛前屡屡碰壁。
人们好奇,从屡屡碰壁到效率实现百倍提速,南京这一生物医药分中心为何能?答案是得益于改革。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以探路者姿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如今,这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郁郁葱葱,不断孕育出丰硕果实。据不完全统计,签约9个月以来,中心已对接全国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项,转化落地121项。
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能够擦出更大的创新“火花”。就拿研发链条长、周期长、融资难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说,效率就是效益。从创意到研发再到产品,期间不仅需要大量人才、技术支撑,还需要资金、平台、资源的加持,哪一环节出现“堵点”,都会影响整体进程。改革是朝着解决问题去的。江苏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是科技创新的“智力库”,5.7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布在全省各地,如果让高校与企业牵紧手、密切合作,就能有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江苏造”。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落地后,当地集全国优质高校、省内优势企业,推动校企“强强联合”,形成企业出题、校企同题共答、市场检验的“协同路径”。打出“组合拳”,成效立竿见影。在短短9个多月时间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让“全国首个”一路生花。
推动“产学研用”深融,江苏不断优化创新队列,引领校企携手,以更强“适应性”举措赋能创新。跳踢踏舞的机器狗、弹钢琴的机器人,以及扳螺丝、切水果的“灵巧手”,越来越多的“全球第一”“国内首创”在江苏大地涌现。不难发现,江苏正不断丰富科教资源“变现”的渠道,推动高校人才把创新的目光瞄准到市场领域,与企业的科研主攻方向有机结合,加快创新从“纸面”到“地面”的转化进程。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难度很大。比如,名望在外的南京机器人产业,背后则集聚了研发、生产重点企业超百家,以及众多高校人才生力军。
众人划桨开大船。落地江苏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更大的平台力量整合教育、科技、财政、金融等多方面力量,省市区协同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科技攻关凝聚更强合力,江苏“挑大梁”有了更强的力度和底气。破局始于改革。接力种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期待江苏大地继续孕育出丰硕的科创果实。(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