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大政方针,出台系列举措全力以赴为企业纾困解难。这场及时雨不仅助力企业长枝散叶、开花结果,也给就业市场吃下“定心丸”、增添新希望。实践证明,稳企业是稳就业的主要抓手,留住企业的“青山”,就业市场就有了“可烧之柴”。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一些企业的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订单承压、资金吃紧,有的企业甚至不得不减产裁员、断臂求生。值此关键时刻,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出手,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发挥“加油站”“充电桩”和“减震器”作用,护航企业渡过难关。
“稳企业”,既要解眼前之困,更要固发展之基,强壮企业筋骨和体魄,助其实现“自我造血”能力,培育穿越风雨的韧性。要强化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政府采购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搭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受国际经贸形势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并增加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如苏州推出“扩投十条”,计划每年推动1000家企业设备更新,每年实施1000个投资超1000万元的增资扩产项目,为企业注入源头活水,极大提升了企业信心。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对重点行业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强化政策预期引导,增强经营主体稳定性。南京江北新区推出的“一门、一窗、一次”服务、“定制化”帮办代办服务等改革举措,就为入驻企业解决了不少烦心事,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
“稳就业”是“四稳”之首,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千方百计稳就业,就要保障重点领域与群体的稳定用工关系,对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加大稳岗补贴,鼓励灵活用工模式,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增强人力资源适配性,让就业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结合我省产业密集、种类齐全的特点,还应当探讨全省一盘棋、区域协同破局的新思路,尝试推行“共享员工”模式,将停工企业劳动力临时调配至订单充足工厂,实现区域内岗位总量动态平衡。
稳住了企业,就业才有支撑,市场才有动力,民生才有依托,预期才能稳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稳企业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命题,更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眼下,从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韧性构建,到耐心资本的长期主义赋能,再到制度创新的生态化治理,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正在锻造更具生命力的经济有机体。当我们以“留得青山”的智慧守护经营主体,收获的必将是“有柴烧”的就业繁荣。这种发展辩证法,既蕴含着东方文化中“根深叶茂”的治理智慧,更彰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