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让文物活起来 铸就文化自信新高度
2025-05-21 11: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当洛阳博物馆的北魏“姐妹花”陶俑与穿汉服的年轻人牵手比心,当甘肃省博的铜奔马“绿马”在会客厅里盘腿品茗,当苏州湾的裸眼3D屏幕将千年运河搬进展厅,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场景,不仅吸引更多人走进了博物馆,更在不知不觉凝聚出了文化自信。近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举行,这不仅是全球文博界的盛会,也是观察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窗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中国博物馆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时代新篇。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展示,更是实现人与物跨越时空的对话。湖南博物院将西汉漆盘上的狸猫纹样转化为“汉小狸”IP,并非简单的卡通化处理。设计师通过提取圆眼、竖耳、“倒八字”胡须等文化基因,在保留文物神韵的同时注入时代审美,使沉睡的纹饰化作跳动的文化符号。这种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设计语言,将古老的文物元素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符号的创新,本质上是将器物承载的文化,转化为年轻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叙事。当独立展柜为游客创造沉浸式对话空间,当北魏服饰的时尚密码被现代青年解码,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激发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成果的保存机构,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科技赋能,打破时空壁垒,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苏州湾博物馆的5G大运河体验舱,让游客在5分钟内穿越千年时空。数字孪生、区块链确权、AR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给人们创造了古今对话的机会。科技的力量正在突破物理界限,构建起虚实相生的文化传承新生态,让文化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也让文化传承从曾经的单向传播进化为共创共享的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让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飞向寻常百姓家”。

从文化记忆到价值认同,优秀文化在新时代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不断凝聚出我们的文化自信。甘肃省博“绿马和朋友们之家”的走红,揭示了博物馆运营的新方式,设计师将铜奔马昂首嘶鸣的雄姿转化为“穿睡衣”的萌态,不是对文物价值的消解,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建立文化认同的新通道。当观众在文创空间与“绿马”合影、与飞鸟雕塑互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便在日常场景中自然发生,文化自信也由此凝聚起来。当北京舞蹈学院学生以北魏女俑为灵感创作《牵》,通过肢体语言再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魏晋风韵;当插画师陈我意让西汉狸猫纹样在数字画布上起舞,用现代艺术语言诠释“气韵生动”的美学传统。青年群体创造性转化,铺就了一条条通往文化的桥梁,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人们精神内涵的沃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博物馆可谓是重要的着力点。站在文明传承的时空坐标上回望,中国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构建起了文化自信构建的生动实践。从仰韶彩陶的纹样到三星堆青铜的神韵,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到数字敦煌的流光,当沉睡的文物在时代浪潮中苏醒,当古老的智慧在创新转化中重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博物馆功能的迭代升级,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李小丽)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