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来不只是建筑物的简单堆砌,而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有机生命体。当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7%的历史性节点,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深刻转型。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如一剂精准的强心针,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注入人文关怀的暖流,让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生活的细微感知完美相融。
坚守“以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出城市发展的价值坐标。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发展理念的改变,当“有没有”的物质积累转变为“好不好”的品质追求,城市建设正精准聚焦人们的所需,通过更新来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老旧小区里加装的电梯,不再仅仅是混凝土构筑物,而是连接老年群体与社会生活的温情纽带;当完整社区中嵌入的托育中心,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实际困难,更构建起代际互助的文明图景。这种转变将城市建设的价值标尺,真正校准在“人的尺度”之上,也让钢筋混泥土的城市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作为城市的主体,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更新中来。例如,在社区花园改造中,设计师们蹲下身子用儿童视角丈量空间;在街巷更新中,七旬老匠人用传统技艺修复青石板路。这些细节折射出城市更新正从宏大叙事走向微观关怀,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建。当每个市民都能在城市更新中找到参与感和获得感,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生长在人民心坎上”的幸福家园。
城市更新,既是硬件设施的更新,也要留住城市文化的底蕴。北京首钢园的华丽转身,将锈迹斑斑的工业遗址变身为冬奥文化地标;上海杨浦滨江的生态修复,让生产岸线蜕变为生活秀带。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的简单置换,而是对城市文脉的创造性赓续。留得住乡愁,是一座城市软实力。城市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制,而是将历史基因注入现代肌理,让城市在迭代中保持独特文化标识。当城市记忆与现代功能实现有机融合,城市更新就完成了从物理改造到文化传承的质变跃升。
需要看到,城市更新离不开制度的硬性支撑。从“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用途依法合理转换”“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再到“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这些制度创新犹如精巧的手术刀,破解了城市更新中的体制机制梗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尝试。同时,伴随着中央财政的精准滴灌,以及社会资本的活力迸发。这种上下联动的制度设计,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生态系统,为每个参与主体都能找到价值实现的通道,城市更新就能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城市更新早已超越简单的空间再造,正书写一部现代城市文明演进史。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光芒,更需要每个市民的参与热情。当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浸润着人文关怀,每处更新都闪耀着创新智慧,我们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交响乐中,谱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城市华章,让“诗意栖居”的理想照进现实。(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