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勾、提、压……舞台上,演员以手指挑动串联在勾牌上的数十根丝线,调动木偶“哪吒”的各部分躯干。只见“哪吒”的混天绫翻飞如电,风火轮旋转生风,打得对手连连败退。台下大小观众不禁“哇”声一片。近日,新编提线木偶戏《哪吒·绝地反击》在福建泉州木偶剧院大剧场首演,台下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观众排队与“哪吒”互动合影。
提线木偶这一千年技艺,如今观赏的不仅有白发苍苍的非遗爱好者,更不乏举着手机直播的Z世代青年——这场跨越千年的技艺与经典IP的碰撞,正在重新定义非遗戏曲的当代生命力。当观众排队与木偶哪吒合影时,他们触碰的不仅是丝线缠绕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当代重生的文化密码。
守正不是守旧,创新方能破局。提线木偶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魅力在于“以线传情,以木塑形”。在《哪吒·绝地反击》中,传承人用0.1毫米的丝线编织神话,以三十余道工序赋予木偶生命,这种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在数字时代反而焕发出独特魅力。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在丝线牵引下腾空翻转时,传统技艺的“笨功夫”与AR技术的虚拟影像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守根开新”的创作理念,不是在颠覆传统,而是在科技加持下,千年技艺在赛博朋克的视觉叙事中完成了跨维进化,更符合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
应该看到,新生代观众的热情回应,源自他们不再满足于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示,而是渴望触摸文化的温度。演出结束后持续1小时的“哪吒互动区”,成为观察非遗创新的窗口:孩子们争相触摸木偶的丝线装置,家长们则在展板前了解“一根线如何操控30个关节”的力学原理。剧组特意设置的“提线体验角”,让观众用简易木偶模仿哪吒挥枪闹海动作,这种“从台下到台上”的角色转换,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观演壁垒。同时,在抖音发布互动视频,这种参与式传播让千年非遗变身“网红”。数据显示,泉州木偶戏短视频播放量三年增长470%,印证了“活态传承”的惊人能量。
提线木偶戏“哪吒”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范式。《哪吒·绝地反击》的成功首演,是一次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让古老的提线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当哪吒踩着数字风火轮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基因的当代觉醒。这种觉醒,终将让更多非遗瑰宝完成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从故宫文创到敦煌动画,从泉州木偶到西安鼓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证明:非遗不是风干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作品面世,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