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马拉松跑出无限可能
2025-04-21 17:1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4月19日,春色宜人的北京亦庄赛道上,人类第一次与机器人跑者同场竞技,沿途跃动着科技与力量交织的独特韵律,构成了“赛博朋克”的奇幻场景。10时11分,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以2小时40分42秒夺得冠军的瞬间,不仅是一场赛事的高潮,更是中国智造向世界递出的创新名片。

有着“最美赛道”之称的亦庄半马,21.0975公里的赛道首次向非人类参赛者开放,意味着机器人运动能力迈入新阶段。组织方规定,参赛机器人需具备人形外观、双足行走或奔跑能力,支持手动遥控或完全自主控制。这要求机械骨骼、动力系统、平衡算法等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天工机器人以3小时内的完赛成绩,证明了国产伺服电机的高效性与运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这场赛事将实验室的技术参数转化为赛道上的动态验证,为机器人运动性能设立了可量化的行业标杆。

赛事采用“同起点、同路线、分赛道”模式,铁马隔离与绿化带构成人机安全屏障。人类选手与机器人共享发令枪声,又在独立赛道中各自突破极限。当两条赛道的身影在终点交会时,展现的不仅是速度比拼,更是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全新注解。

作为机器人产业高地,北京亦庄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到应用场景的完整链条。此次赛事中,17支国产机器人队伍占比超八成,印证了本土企业在减速器、控制器等“卡脖子”领域的突围成果。赛事设置的“最佳形态创意奖”“最优耐力奖”等特色奖项,既激励技术创新,也推动运动机器人向物流、救援等场景迁移。

虽然2小时40分42秒的夺冠成绩与人类相比尚有差距,比赛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选手意外摔倒的状况,但人形机器人完成半马挑战,足以证明运动控制技术已突破实验室阈值,正在向规模化应用迈进。当机器人的“肌肉”与“神经”持续进化,医疗陪护、高危作业等领域的“马拉松”或将迎来更多智能选手。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21.0975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而天工机器人胸前的冠军奖牌,不仅记录了中国技术在赛道上的前进脚步,更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星辰大海。(胡 波)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