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常态化班列开行 推动西部发展迈向新台阶
2025-04-21 11:14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中国腹地驶向欧亚大陆腹地,不仅勾勒出物流动脉的延伸轨迹,更折射出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深刻重构。中西部地区密集开行图定中亚班列的背后,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落子,更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在传统认知中,内陆地区因地理阻隔往往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但常态化中亚班列的运行,正打破这一固有格局。固定时间、固定线路、固定班期的“三固定”模式,将零散运输整合为系统化供应链,使重庆的化工产品、甘肃的汽车、湖北的光电设备以可预期的效率直达中亚市场。这种物流模式的升级,本质上是将中西部从“通道经济”的过境地,转变为“枢纽经济”的策源地。当兰州成为汽车出口集贸中心,当重庆构建起辐射阿富汗的陆路通道,内陆城市正通过精准的物流组织能力,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坐标。伴随着中亚班列的常态化开行,“钢铁巨龙”满载的是物资与希望,推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要想富,先修路。密集开通的中亚班列网络,悄然推动着国内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中西部省份不再局限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而是依托跨境物流大动脉培育特色竞争优势。例如,四川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输出精密设备,甘肃利用能源通道优势打造大宗商品集散地,湖北凭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抢占技术贸易高地。这种差异化竞争的背后,是各区域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找准功能定位的自觉。更重要的是,班列常态化形成的规模效应,使中西部地区得以抱团参与国际分工,推动资源加速流通的同时,也构建起互补性更强的区域产业生态。

当“钢铁驼队”穿越亚欧大陆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品流动的加速,更是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球海运体系面临地缘政治风险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南通道、跨里海快运线等陆路网络的加密,实质是推动重构国际贸易安全网络。中国与中亚国家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推动抗风险能力更强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这种合作模式的生命力,在哈萨克斯坦小麦粉与中国面食文化的交融中,在乌兹别克斯坦基建需求与中国装备制造能力的对接中,展现出中国与沿线各国紧密合作的美好未来前景,也必然带动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

常态化班列开行,推动西部发展迈向新台阶。站在更宏大的历史维度观察,常态化中亚班列的汽笛声,奏响的不仅是中国中西部开放的进行曲,更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变奏乐章。当陆路物流网络与数字丝绸之路叠加共振,当中西部城市群与中亚经济走廊形成协同发展,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正在亚欧大陆腹地悄然成型。中国与世界相向而行,不是简单复制既有模式,而是在尊重发展差异中创造共享机遇,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培育文明共识,为世界经济繁荣注入更多中国活力。(刘颂寒)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