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由于生活圈有限,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在小范围内更容易引发攀比行为。去年上半年,笔者外甥办喜酒,在村里搭棚子,摆了20多桌,弄得挺热闹。到下半年,另一家亲戚也要办喜酒,明里暗里想着要比外甥家好,去了镇里的饭店,摆的桌数也更多。
乡村振兴,文明先行。当高价彩礼成为婚姻的“拦路虎”、人情债压弯农民脊梁、丧葬攀比掏空家庭积蓄,移风易俗便成为一场重塑乡土文明的深层变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场以“治”促“变”的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推进,通过制度约束、价值引领、文化浸润,让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
从“面子困局”到“里子革命”,破立并举才能更好解民生之痛。高昂彩礼压着很多人农村男青年不敢结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曾是不少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传统礼俗扭曲为利益交换,掏空了农民的钱袋子,更侵蚀了乡村道德根基。治理沉疴需找准病灶。此前,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剑指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划定婚宴标准、彩礼限额等“硬杠杠”,为基层治理提供政策抓手。同时,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办法。例如,陕西富平建立“道德红黑榜”,将孝老爱亲纳入信用积分;广东华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谁家办事都要按“村规民约”来。当制度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移风易俗正从文件走进生活,省下来的钱能更好提高人们生活。
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凝聚最大“公约数”,才能让移风易俗之风一直吹下去。需要看到,移风易俗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需要全民的主动参与。从江苏如皋创新“百姓茶馆”,村民喝着茶就把红白事章程议定了;到湖南长沙推行“雷锋文明存折”,参加志愿服务、简办婚丧事宜都能换生活用品。这些有益的探索,实现了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文明新规才能扎下根。同时,各地基层党组织将移风易俗纳入考核,对违规干部“亮黄牌”,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治理生态,为乡村移风易俗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唤醒乡土文明基因,是移风易俗的必然。如今,各地推出“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让道德模范成为乡村明星;农家书屋、文化礼堂里,家风家训讲座、移风易俗微电影轮番上演。用乡亲听得懂的话,讲大家关心的理,老规矩有了新味道。在文化浸润下,新风气正重塑乡村价值坐标,为乡村“精神共富”注入新动能。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当“天价彩礼”变成“幸福理礼”,当“人情债”回归“真情味”,当“厚葬薄养”转为“厚养薄葬”,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精神沃土。这场文明觉醒,让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留得住青山绿水,更守得住文明乡愁。(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