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从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中汲取文化养分
2025-04-08 10:3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清明,是节气、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春意盎然的象征,更是寄托思念、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清明时节,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从红色旧址上追思追忆,到山水花丛间踏青赏春,再到加强春耕生产,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感受清明节的重要主题,赓续精神血脉、汲取文化养分,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祭扫、缅怀、追思是清明的重要主题。清明假期,各地一座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里,参观者络绎不绝。100多年来,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史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跨越时空的思念与坚守中赓续传承。延河水畔,游人如织;石库门前,熙熙攘攘;嘉兴南湖,波光粼粼;北京香山,苍翠遍野……放眼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勾勒出我们党星火燎原的漫漫征途。坚持守正创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必能让更多人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增强开拓前行的信心与力量,在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中写就人生华章。

踏青、郊游、愉悦身心是清明的重要主题。“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出游的习俗,此时,梨白柳青、桐花初绽、桃杏争春,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候。从曲水流觞、临水赋诗,到踏青插柳、放飞纸鸢,清明在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出多样的民俗习俗。清明假期,北京推出312场群众文化活动、843场各类演出、12条“跟着电影去旅游”线路和十大赏花胜景地,发展“春日经济”;安徽将国潮、美食、数字体验等融入文旅空间;湖南长沙通过非遗集市、研学直播等形式,打造可触、可感的文旅新消费模式。一系列富有节日特色的文旅活动与春日胜景相映成趣,让人们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拥抱“诗与远方”、尽享“文化味儿”,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为新的出发积蓄力量。

春耕生产是清明的重要主题。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是对春耕时令的精准把握,是冬歇过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清明时节,农户们采购农资、调试农机,在茶园里采茶,为果树人工授粉,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冬小麦安排春灌,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抓好了春耕生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就有了扎实基础。沐浴在和煦的春光里,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做好今年春耕春种春管各项工作,必能迎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盛世图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清明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富有厚重的精神寄托,既是自然更迭的节气,亦是心灵回溯的渡口。守护清明节的精神内核,激活其时代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更好启迪智慧、温润心灵。(向秋)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