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距离最近、交流最多、关系最密,必须时刻心系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着力将上级决策部署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实事,要始终把百姓的心头事办在心头上。
心头事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工作办在群众心头上,不真正了解百姓想什么、盼什么,花再大的力气也如同隔靴搔痒。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就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当场询问意见、解答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更是经常与各地群众亲密围坐、嘘寒问暖。基层党员干部要利用好离群众近的优势,经常到基层一线坐坐“小板凳”、唠唠“家常事”,学讲乡音土语、拉近群众距离,从一言一语中熟悉基层全面情况,把建议当作实操路径、把期盼当作目标任务、把批评当作良药忠言,哪里问题多、哪家有困难都能做到如数家珍,着力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
心中有数更要手中有“术”。心头事牵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一桩桩看似琐碎细微的小事,却是群众一件件亟待解决的大事。想要把百姓的心头事办在心头上,必须务实工作作风,掌握科学方法,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要站稳群众立场,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设身处地地考虑、推心置腹地沟通,把“纸面政策”口语化、把“难懂道理”通俗化,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清、用得上,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要注重分类施策,把握不同诉求、不同主体、不同矛盾背后的差异性,精准对接群众真实想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灵活处置,为群众提供多元化选择、个性化服务,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办好心头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民服务绝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群众办好心头事,亦是如此。要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注重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建立联系群众长效机制,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完善重点民生项目实施清单,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效能。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回避矛盾,不推脱责任,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要建立考核反馈评价机制,坚持效果导向,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风向标,常态化开展检视整改、跟踪问效,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和支持,真正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