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又到一年清明时,人们筹备祭奠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祭祀用品,在这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时刻,文明祭扫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日前,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推动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被着重提出,可见从国家层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清明祭扫是优良的传统,但如何让优良传统能更好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让一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祭扫方式,如随意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盲目攀比祭品等成为过去式,就需要推动文明祭扫成为新的标配。
文明祭扫、平安祭祀,不是不尊重传统,而是以敬畏的态度来回归祭扫的初衷,这也是后辈向先人表达敬意和思念。风干物燥,清明祭扫,任何的过度祭祀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火灾。为此,从发出文明祭扫的倡导,到相关意识深入人心,需要各部门携手推广宣传,将绿色、低碳的祭扫理念植入人心。为此,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倡导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理念,通过举办文化讲座、集体追思、主题展览等活动,让人们对清明祭扫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敬一杯清酒……如今,更加文明的祭祀方式,都展示出人们对文明祭扫的理解,也涵养了文明祭祀的新风尚。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云祭扫”“数字殡葬”“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也进一步减少了因为祭扫造成的火灾等情况出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盲目攀比的风气还依旧存在,个别殡葬行业商家存在故意引导人们烧纸钱等行为,这就需要延伸监管触角,不断加强违规殡葬用品的综合监管和源头治理。同时,消防、民政、公安等部门要积极作为,通过“拉网式”排查,对可能存在违规用火的行为精准出击,达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效果。
清明祭祀的真正含义是追思,而不是作秀和浮夸的表演,更不是铺张迷信。所谓的“豪车”“别墅”“纸钱”等迷信物品,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明价值,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潜在危害。推动人们移风易俗,实现以“树苗换火苗”“鲜花换火烛”的方式来寄托哀思,需要发挥好党员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自觉践行文明祭扫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将低碳减排的文明祭扫方式贯彻执行下来,并严格落实。同时,对重点地区、重要时段,要安排专人持续推行包片蹲点现场指导和专家服务指导,确保文明祭扫能执行到位,而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谈。
文明祭扫,就是要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让清明之风劲吹神州大地。清明祭扫,文明为要。只有将对先人最真切的缅怀和最好的告慰以文明方式呈现出来,才是新时代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真谛。(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