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对于喜欢网购的人而言,“免密支付”省去了输入密码支付的繁琐,让喜欢的物品轻轻一点就能购买成功。这样便利的背后,却存在不容小觑的危害。虽然,“免密支付”对单笔消费作出了限额,但却可能积少成多造成大量资金的流失。尤其是,“免密支付”功能在用户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若他人获取用户的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近期,中消协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可见,“免密支付”暴露出的多种风险。
“免密支付”带来了风险,和消费时获得便利相对比,适当舍弃这样的便利其实是一种最优解。对于消费者而言,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同时,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作为自己资金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含有潜在风险的便利说“不”,才能更好守护自己的资金。
对于提供相关服务的平台而言,若需要提供“免密支付”的服务,本身就需要完善自身的技术支持,将相关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抹除。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用户资金的流动监控,针对异常的消费及时叫停,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用户反馈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是本人。另一方面,可以和相关保险服务公司加强合作,对被盗刷的用户进行先行赔付,确保相关服务所存在的风险不转嫁给消费者。
移动支付的本质,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物,这是“免密支付”的初衷。但任何便利的前提,应该是安全。当前来看,倘若“免密支付”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及时对相关的服务进行优化。忽视风险而贪图方便,这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漠视。在网络购物愈发完善的今天,构筑起资金安全的防火墙,其实远比方便更重要。这就需要从个人到平台,再到相关管理部门一同发力,确保网络购物能安全且便利。
除了筑牢防火墙,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盗刷的打击力度,让盗刷这种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惩戒,在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安全为先。但是,便利与安全不应该是简单的二选一,一同努力让“免密支付”也能安全,这应该是网络购物努力的方向。(刘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