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各地优化人才布局、强化人才支撑提供科学指引。人才是发展最关键的“变量”,也是最确定的“增量”。各地要在人才引育、制度创新、环境优化上勇于探路,敢于闯关,以人才之势赋能发展大局。
“筑巢引凤”纳贤能,打造创新高地。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地而居。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集聚。须“招贤纳士”,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引才模式,依托产业集群、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须“人尽其才”,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改革,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藩篱,让真正有本领、能创新、敢担当的人才脱颖而出,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对接”。须“蓄能强基”,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挑大梁、担重任,让更多“未来工匠”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
“破冰扬帆”激活力,释放发展势能。破而后立,晓喻新生。人才竞争已进入“全球竞速”时代,必须汇聚“全球智慧”。破除渠道壁垒,畅通高端人才引进途径,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和团队深度参与中国创新发展,让“全球大脑”为中国创新注入活力。对接国际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让全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打造人才“强磁场”。鼓励人才“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跨国企业运营,提升国际化视野,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借智借力”“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构建人才“双循环”,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创新高地”。
“沃土育林”优生态,厚植成长土壤。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人才成长离不开优良环境,从教育到就业、从科研到生活,从全链条优化人才生态。加强政治引领,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荣誉激励,让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中实现个人价值,让“强磁场”吸引“强人才”,以人才“智慧”滋养创新发展“沃土”。坚持教育先行,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优化政策供给,持续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扎根生长、安心奋斗,打造人才“安心港湾”。(李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