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景色美如画,科技兴农谱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眼下全国春耕春管陆续展开,各地着力加强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推动农业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广袤的田野上,一幅“数字春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成为增加粮食产能的新引擎。黑龙江省通过经验技术以及一些先进的科技和智慧手段,不断赋能每一个农业生产的环节,逐渐形成了一套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到甘肃陇南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水平和产量,在水稻品种优化、秧苗培育、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采用“轮作”的方式,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季、一年多收”;从青海强化智慧农机、高性能农机等创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到四川眉山的智能化农业装备也逐步替代了人工作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能……这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田间管理智能化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粮食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让粮食丰收基础更牢靠、更可持续。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绿色转型。近年来,伴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在农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农业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更坚实的科技基础。
粮食丰收离不开科技赋能。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稳产增产保驾护航。吉林省将地力提升投入资金占比由原来的5%提高到20%以上,优先安排建设对粮食增产有实际作用的项目;湖南省祁阳市农业部门帮助农户选用了履带更窄、机身更轻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可以让稻秆压损由以前的45%降低至21%,确保再生稻在11月份顺利进行二次收割;河南重点补上烘干机、履带式收割机的短板,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集聚科技要素,持续推进科技兴农,助力粮食丰收,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科技强农,未来可期。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的接连涌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面貌。广袤的田野奏响科技“交响曲”,升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释放出农业强国建设步履铿锵的积极信号。(季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