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致敬“深潜者”,奋进强国路
2025-02-10 11:37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2月10日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有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院士。黄旭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3年黄旭华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这是对黄旭华的深情礼赞。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光辉典范。

“隐姓埋名三十载”,以忠诚之光照亮信仰之路。黄旭华的一生,是“忠诚”二字最炽热的注解。1958年,面对国家核潜艇研制的召唤,他毅然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30年,用“不可告人的人生”书写了对祖国的绝对忠诚。父亲离世时,他无法奔丧;母亲病重时,他只能以沉默回应亲情的呼唤。“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朴素却厚重的誓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熔铸成一座精神的丰碑。他的忠诚,是“头拱地、脚朝天”的决绝。在无参考资料、无技术支持、无专家指导的困境中,黄旭华带领团队以算盘为工具、以秤砣为仪器,硬生生在技术荒漠中辟出一条生路。正如他所说:“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得失,成为支撑民族脊梁的信仰之光。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黄旭华的“信仰之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面对何种诱惑,都要坚守初心使命、挺膺担当奋斗,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融入日常工作,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极限深潜见真章”,以奉献之火点燃报国热情。黄旭华的奉献,是“以身许国”的无声壮歌。1988年,他以62岁高龄随核潜艇下潜至极限深度,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面对生死考验,他淡然回应:“我是总师,必须对潜艇和战友的生命负责。”这份担当,源于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大国重器”的赤子之心。他的奉献,更体现在“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淡泊中。功成名就后,他未沉溺于荣誉,而是将奖金悉数捐赠给科研与教育,并化身青年科研者的“啦啦队长”,以耄耋之躯继续为国家育才。正如上海交大“旭华路”与“旭华班”的命名,他的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激励后辈的“无言之师”。这种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守,亦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境界。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黄旭华的“奉献之力”,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人民服务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水滴穿石开新局”,以创新之灯驱散技术迷雾。黄旭华的创新,是“从0到1”的勇敢破局。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选择最先进却也最艰难的水滴型艇体设计,通过数千次试验验证方案可行性,最终让中国核潜艇实现“深潜无声,静水流深”的跨越。他坚信:“创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坦,但唯有反复探索,方能成就非凡。”他的创新智慧,更在于将“自力更生”刻入基因。从用玩具模型推导流体力学,到用“土办法”解决尖端难题,黄旭华用实践诠释了“立足自身、争取外援”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腾飞,更为当代科研者指明方向:真正的创新,需以国家需求为锚点,以坚韧意志为风帆,在无人区中开辟新航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黄旭华的“创新之力”,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过硬的本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王疾风)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