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紫金e评:读懂“中国风”背后的“新”力量
2025-01-17 10:5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据海关统计,2024年,更多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加速出海,电动汽车、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出口分别实现13.1%32.8%45.2%的增长。自主品牌圈粉无数,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21.8%,国货潮牌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中国风”。中国出口“成绩单”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让我们读懂“中国风”背后的“新”力量。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生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组合和产业转型升级,都是科技创新的表现或产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的“中国号”巨轮在新时代航程中乘风破浪。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研发经费、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气象欣欣向荣。以“创新”破题,以“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跑”积蓄了强大力量。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如果把新质生产力比喻为“一辆车”,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其“动力引擎”。近年来,伴随我国在智能芯片、量子加密、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卫星导航、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基础研发与应用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科技创新日益展现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动力。江苏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实施多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阵,打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省域范例。这充分表明,要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必须发挥科技引领的重要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竞争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组织效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次提及“人才”二字,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保障、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对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作出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研发、创新密切关联的科技型人才,特别是能够作出原始性发现、颠覆性创新、“0-1”技术突破,走入科技“无人区”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也需要掌握技能和工艺诀窍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推动各类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创新突破,构建起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分层分类人才开发体系,为人才发展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更广的发展空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硬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仍然任重道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我们既要发挥优势、坚定信心,更要正视短板、迎难而上,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季宝干)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