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信,纸短情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在国家京剧院成立70周年之际,向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祝贺和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演职人员在新起点上,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字字深情关切,句句满载期望,回信为京剧演职人员及广大文艺工作者注入了创新创作的灵感源泉和精神动力。
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厚滋养,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国家京剧院成立70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精髓,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京剧艺术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绚烂绽放,生机盎然。不论是曾在人民剧场重张开台后首场演出中亮相的《张协状元》,还是历经几代传承,久演不衰的《春草闯堂》,或是为青年团量身打造的剧目《杨门女将》,一部部经典佳作不断登上“人民舞台”,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在观众中留下了口碑。特别是红色经典剧目,既让观众重温了难忘的历史记忆,也吸引着众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这种喜爱,直观地体现在他们“用脚投票”的热烈反响之中。国家京剧院精心呈现的《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不朽名作,在梅兰芳大剧院轮番上演时,近千人的观众席总是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共同感受着红色经典跨越时空的震撼力量。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这段时间,随着春节临近,各地精心烹制京剧文化“大餐”,天津古文化街的京剧鼓曲等民俗文化表演喜迎八方来客,北京举办“新春戏韵”优秀剧目展演季,推出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题材,“京剧贺岁”带给人们无尽乐趣。京剧唱响国内的同时,也持续在在国际舞台“出圈”“吸粉”。去年成都大运村里,京剧元素一登场,“存在感”瞬间拉满,摩尔多瓦代表团成员抢先与京剧人物造型一起合影。在北京服贸会上,德国小哥秦赫宸通过参与“京剧文化之旅”,亲身体验了京剧的经典剧目演出与现代交互体验,感受到了传统京剧的当代艺术魅力。近年来,通过中国京剧艺术节、国际艺术节等各种国际活动和合作,京剧成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精髓和老一辈戏曲名家态度的继承。因此,京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思维。不负回信情深,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还需要一代代京剧演职人员创新实践,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针对当前京剧人才培养面临一些挑战,要加大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传师授艺,做好市场引导,利用新媒体推广普及京剧戏曲,创新走好“京剧+文创”之路,多措并举让京剧艺术走进年轻人的心田。
京剧咏颂时代,根植人民方得艺术常青。“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京剧创作扎根人民,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笃行“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坚持创作、演出到人民中间去,就接通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样才会带领越来越多演出人员实现观众认可的“主角梦”。(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