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新年伊始,一大批令世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正在加速推进,全面展示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彰显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从深海到深空,从陆地到天际,大国重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彰显着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大国重器,彰显科技创新的高峰。大国重器,是科技创新的结晶,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不仅代表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梦想号”深潜器准备深入11000米海底,突破入海新深度;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即将执行海上发射任务,标注中国航天的新高度;CR450动车组样车时速450公里的测试,刷新中国铁路的新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瞄准创新的改革举措加速推出,为铸造大国重器打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大国重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嫦娥六号、航天员乘组、“中国天眼”FAST、“蛟龙”号、中国高铁等,都是在这一创新生态下取得的辉煌成果。
大国重器,牵引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大国重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更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在中国航发,AEP100发动机正在加速自主研制,将配装全球最大的无人货运飞机;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即将完成全船主船体贯通;在重庆,中欧班列驭风驰骋,连通八方……大国重器的研制和生产,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国重器还在重大工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江苏南通,“江海号”盾构机正在调试,将打通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在广东惠州、浙江温州,多个“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大国重器的应用,既解决了工程中的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大国重器,成为基础研究的“破冰船”。大国重器不仅在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陕西西安、广东东莞,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在建设,中国大科学装置再上新,将帮助人类观察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动;在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在进行液体灌注,将捕捉探测宇宙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基本粒子。大国重器的研制和使用,推动了基础研究的深入进行,也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大国重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正在成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旗帜。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唯有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