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当前,“三新”党建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各级组织部门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组织建设、精细服务、协同共治上做足文章,推动“三新”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以有效覆盖实现“新”有所属。树高千尺唯根深,只有抓牢根基,参天大树方能在风雨中屹立,在“庞大却又零散”的新兴领域,推动“两个覆盖”从有形走向有效显得更加重要。聚焦统得起、管得住,建立健全“党(工)委统筹—行业党委主抓—职能部门联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响应”工作机制,构建组织覆盖到位、服务保障到位、部门联动到位、共同参与到位的工作格局。打破“三新”党组织依行业而栖的边界限制,因地制宜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依托常态长效的党内政治生活将流动性大的新业态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突出抓好党建指导员、助企服务员等人员配备,将党的工作延伸到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第一线,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和引领力。
以精细服务确保“新”有所依。“三新”群体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应聚焦“三新”群体在工作便利、职业保障、城市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便捷服务、暖心关怀。高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党群服务阵地,按寒可取暖、暑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原则设置暖“新”驿站,围绕“三新”群体工作生活的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烟火气、人情味的友好场景。把握“三新”群体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的职业特点,开设托管班、法律咨询台、心理咨询室,解决子女看管、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关键小事”,形成“所求”与“所应”的良性互动,切实增强“三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同频共治促进“新”有所为。“三新”群体分布广泛、贴近群众、思维活跃,在基层治理中具备天然优势,应当结合实际为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助力“三新”群体和基层治理实现双向奔赴。以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困难联解等方式,引导各类新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主动认领参与属地基层治理项目,将业务优势点转化为服务本地的着力点,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发展需要无缝对接。从政策扶持、资金加持、人员支持等多方面发力,孵化培育一批惠民利民型新社会组织,依托“微公益创投大赛”等平台发布一批民生项目,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上报、社情民意传递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流动网格员”队伍内生动力,助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