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降低7.5%,订单每月增长20%——这是江苏溧阳市一家新能源技术公司依靠数字化转型实现的自我蝶变。降成本、增订单,这“一降一增”,为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收益。这家公司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从物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数字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智能场景多,成为鲜明特点。不论是忙碌的自动搬运车,还是“一码绑定、对号入座”的仓储……用好智能化“帮手”,产品的一次性合格率达98.8%,超过行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系统自动生成生产排期,准确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2024年实现销售额过亿元,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一家企业的数字化嬗变,映照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深耕创新的奋斗轨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年产75亿支牙刷、年产值达130多亿元、全球每三支牙刷就有一支是“杭集制造”,铸就了名副其实的“牙刷之都”。小镇“闯”全球,关键在于“创”,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环保牙刷等深受市场青睐,小改造、微创新等更是助推“小”牙刷在绿色转型中开拓“大”市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一个个靠着创新转型升级的企业,不仅在市场中立住了脚,有的甚至当上了“链主”,足见谋创新之于企业未来的关键价值。不论是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大型市场主体,还是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都要把创新“置顶”,深耕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主体中赢得优势,增强信心。
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砥砺改革路,尤须牢牢牵住创新的“牛鼻子”,让改革成色更足,为“十五五”开局打下坚实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不管是地方还是企业,对创新投入越多,经济的含“新”量就越高,发展的活力就更足。环顾中国经济,外贸盘子中的出口高歌猛进,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一个关键是“中国智造”不断崛起,从传统“老三样”的出口,到如今广受欢迎的“新三样”,“远洋货轮”、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中的智能产品、科技制造一路驰骋,走向全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累累硕果源自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2025年如何走好创新路进行了重点部署。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创新这条路,尤其不好走,既需要政策精准护航、资金有效投入,更需要人才大力支撑。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新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仅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引领创新、携手竞争,更需要“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9个城市的1700余家企业,被纳入国产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背后是不断优化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企业蓄势创新,期待更多利好政策“跟上来”,通过创新激励、税费优惠、人才支持、市场引导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更多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创新效率。
创新决胜未来。让创新主体大胆闯、大胆试,为未来赢得无限可能,无疑是走好2025年的必由之路。深邃太空里,中国人正在求索天地间的奥秘;朗朗蓝天中,低空经济正在振翅高飞;粼粼碧海上,“梦想”号钻向深海更深处……要破局,唯有创新。把创新抓实抓深抓细,修炼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更好发挥新兴产业创新的“集聚效应”,勇闯科技“无人区”,我们才能一路“过关”、一路出彩。(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