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分享了三个发生在江苏的“创新故事”,引起强烈共鸣。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的“压箱底”在江苏“开花结果”、OLED科研成果落户江苏力争产业报国、“985”高校舍友同来江苏成功创业……越来越多的产业科技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只有重视人才、依靠人才,才能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树立爱才“风向标”。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引育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上下功夫。持续放大人才政策效应,立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使政策起到拆“围墙”、降“门槛”、解“枷锁”的作用,确保人才招引和地方发展相适应。人才具体需求有哪些、困难在哪里,只有人才自身最清楚,因此,政策的含金量还应由人才来评判,要建立起顺畅高效的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广开言路广纳谏言,及时优化政策供给,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广聚天下英才打牢基础。
搭建用才“大舞台”。人才成长和成果转化,离不开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为避免出现“橘生淮北”的情况,应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搭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广阔舞台和良好生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树立市场化思维,善用项目化手段,培养引进更多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育壮大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基础平台硬件设施建设,通过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培训基地、联合技术攻关团队等,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困境,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一线车间”走向“地头田间”。
办好留才“关键事”。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做好人才引进“后半篇文章”,关键是如何统筹配套建设“硬基础”和“软环境”,把人才的“烦心事”“犯愁事”办成“顺心事”“满意事”。要强化人才发展投入,推动企业、高校和市场等资源配置全面参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全面融合,以最优资源展现最实诚意,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打造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要推进人才服务事项精准化、系统化、标准化,探索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以专班运营、专窗服务、专员走访的方式,及时准确掌握“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做优“定制化”“菜单化”“管家式”服务,让各类人才既有用武之地,也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