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日前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持续发挥就业“稳定器”作用,劳动用工总体保持稳定,工资支付基本面较好,各项权益保障稳步落实,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奔腾的“活力浪花”,也是服务社会发展重要基石。
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放眼各地,机器轰鸣、开足马力,民企挑起外贸发展的“大梁”;智能升级、绿色转型,民企向“新”出发,在新赛道上换挡提速……在我国,民营企业已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统计显示,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已达1.8亿户。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619.1万户。民营“家底”更厚,我国经济发展的“底座”更实,从吸纳就业到带动创业,再到服务乡村经济,遍布市场各角落的民营企业鼓足干劲往前闯,在增进民生福祉中“挑大梁”。
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透过这一数据,窥见民营企业厚积薄发、向“新”涌动的基本面。不断刷新眼球的智能手机、“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身怀“独门绝技”的黑科技,民营企业择“一尺宽”、掘“万米深”,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宽阔领域展现充沛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民营企业不仅钟情创新,还担当社会责任,在“万企兴万村”、就业帮扶等行动中发光发热,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充分彰显中国经济“暖色调”。这些行动也让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加温暖人心,助力民营经营主体茁壮成长。
民营企业只有练就硬肩膀,才能担当更大社会责任。对于更多民企而言,未来的赛道,是创新的征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勉励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自民营企业。“创新”,亦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局明年经济工作时的高频词。民营企业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把目光放长远,在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一展身手,在“人工智能+”产业中勇立潮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在逐浪前行中积蓄更强发展势能。
政策精准滴灌,机制不断创新,民营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心无旁骛谋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活力足,创新动能强,一个根本原因是“政策找企”。从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策力量积极回应民企关切,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支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赋能赋智;到各地因地制宜,在政务服务优化、资金链扶持、人才引进等领域加大帮扶力度,一系列举措切实帮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在政策“及时雨”的浇灌下,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提供了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近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首次审议,将填补中国民营经济领域专门立法的空白。良法善治、政策撑腰,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我国民营企业必将更加枝繁叶茂、硕果挂枝,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