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许多重磅信号。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再次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一,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深厚的为民情怀。
人不平则鸣,水不平则流。群众满意度是观察工作得失、民心向背的“晴雨表”。作为党员干部,无论是做社区工作,还是农村工作,想问题、作决策,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常怀敏锐之心,高度重视群众的情绪,及时全面体察民意,真正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牢固树立“民生无小事”的理念,将亲民、爱民、利民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把本领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多在“满意度”上破题,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新时代群众“三感”新答卷。
在“满意度”上破题,就要沉下心、扑下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准摸清群众的需求。倾听民心、体察民情是我们党永不脱离实际、永不脱离群众的重要基础,只有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问题是出发点,目标是根本点,结果是落脚点。群众的需求不在书本中,也不在案桌上,而在田间地头、生产生活一线。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和群众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真正摸清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才能为办实事找准方向、找对方法;要更加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不断拓展规范群众诉求表达的平台,走进网络、联系网民、获取网情,该公示的公示、该回应的回应,保障群众意见有地说、有人管,不让群众情绪憋在心里、感到委屈;要经常反思查找自己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让个别情绪群体化、简单情绪复杂化、局部情绪扩大化。
在“满意度”上破题,就要立行立改、务求实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群众满意、群众认可,是我们谋划工作、推进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满足群众的需求,不能落实在“嘴皮子”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对于基层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必须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需要多个单位配合的,也要盯紧看好,坚决杜绝“敲锣买糖——各管各行”的烂尾工程。在“满意度”上破题,还要做到工作作风实、工作过程实、工作结果实,这样,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度的成色更足。
在“满意度”上破题,就要抓常抓长,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办好让群众满意的实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因此,党员干部不能有“闯关”思维,不能认为这是上级临时布置的一项任务,也不能认为按照时限完成“规定动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在抓常抓长上下功夫,始终做到把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所难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多倾注自己的情感,并坚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让人民群众永久保持满意感和幸福感。(季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