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说透,也是“强信心”
2024-12-25 13:55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内需不振问题仍然突出,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持续,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上升”……品读近期中央和各地召开的一些会议的报道,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既讲成绩也说问题、既讲“怎么看”也讲“怎么办”。把成绩讲够、把问题说透,这样一来让人更觉安稳踏实、信心陡增。

信心和预期是影响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同样一个经济体,舆论氛围营造得好,人们信心足、预期好,就会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最终拉动内需、促进发展;舆论偏离实际、一味“唱空”,就会让百姓误判形势,产生悲观的预期,进而影响信心、抑制消费,最终影响内需,拖累经济。正因为此,我们才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强调在分析形势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讲成绩也说问题,引导人们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理性预期、科学决策。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强调要加强预期管理,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警惕“歪嘴和尚”,提防为博眼球而盲目“唱多”、一味“唱高调”和脱离实际恶意“唱空”、一味说“风凉话”两种极端现象。

但是,“强信心”“稳预期”是否就意味着只能讲成绩不能说问题?显然不是。信心和预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有关部门尤其经济主管部门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与理性把握。片面地只讲成绩不说问题、简单地“摆好”“唱多”,表面上看似乎暂时有助于“强信心”,可这种不讲“两点论”、只讲“一点论”的作派,本身就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背道而驰,本身就容易让人“没信心”。更何况,一旦群众的感受与这种“只讲成绩、不说问题”的所谓“鼓劲”产生了较大的“温差”,则将适得其反——“鼓劲”的调门越高、“温差”越大,就越容易让人们“心里打鼓”,人们的信心就越不足。相反,既讲成绩又说问题,彰显的是直面问题的底气、驾驭问题的自信、破解问题的决心,本身就是有信心、有勇气、有担当的表现,本身就给人信心、给人力量。正因为此,我们说把成绩讲够,是“强信心”;把问题说透,也是“强信心”,两者不可偏废。

毛泽东同志说过:“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被国民党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然而,这17条困难非但没有把共产党人吓倒、压倒,反而激发起全党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这正说明,把问题说透,非但没有降低信心,相反还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力量。看到问题、研究问题是破解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问题说透了、看透了,进而理性、冷静、客观地研究问题,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反之,如果讳疾忌医、有了问题而不敢直面,问题只会“依然故我”,甚至积重难返。可以说,问题看得越清、说得越透,带给人们的解决问题的希望就越大,赋予人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动能就越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问题说透,也是“强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经对“困难”二字作了解读:困难之“困”,围住的是失去生命的“木”而不是充满活力的“树”;困难之“难”,动动“点”子、用用脑子就可能迎来“又”一“佳”境。这种解读彰显的是自信,是智慧,也是胸襟。发展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任何时候都可能既有“风雨”也有“阳光”,区别就在于能否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在有风有雨中勇往直前、砥砺奋进。许多西方观察家总是难以理解为何中国遭遇的挑战越大,中国人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就越强?其实,答案就藏在“越是艰险越向前”“办法总比困难多”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虽然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只要坚定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在劈波斩浪中行稳致远。这,正是“既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的表现,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 江 东)

标签:
责编:孔婧